首页> 中文学位 >多元文明聚落中的河湟回民社会交往特点研究
【6h】

多元文明聚落中的河湟回民社会交往特点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及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导论

第一章 宗教交往:和而不同

第一节文明交往地理环境宗教定义

第二节河湟地理特征与宗教的适应性

第三节河湟显教—清真古教

第四节、清洁精神及其社会基础

第二章、 经济交往:互补共荣

第三章 政治交往:政教分离

第四章 文化交往:相互理解

第一节宗教与文艺

第二节“花儿”的民族属性的争议

第三节“花儿”的整体美与“超断代发展”

第四节从《纲常》的道歌到清真寺匾联

第五章 民族交往:平等团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河湟(黄河、湟水谷地)地处横贯欧亚大陆的古代交通线——丝绸之路的南端,属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汉族农耕区和藏族游牧区的分界线,同时,从唐代开始,河湟地区渐渐地向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三教鼎立”的局面演化。到元朝时,那种八个民族世居(藏、汉、回、撒拉、土、蒙古、东乡和保安),三种文化共存的局面基本形成了。从宗教交往的角度看,儒家、佛教和伊斯兰教三者关系的特点,就是“和而不同”。和就是三方相互尊重,相安无事:不同就是存异,不强求一致。因为三者的教义理念既有相互补充的一面,也有差异较大的一面,总的看,差异大于共性。儒家的仁礼和合,佛教的慈悲情怀:伊斯兰教的清洁精神,理论上二者之间并无本质的利害冲突,可以相互益济,也可以彼此欣赏(美人之美),加上三者共处一地,这是和的基础,但从文明的载体看,三者的悬殊极大,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所以要尊重不同。河湟地区回汉、回藏的交往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河湟回汉藏在经济方面的交往特点是互补共荣,互补就是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的相互补充,互通有无,共荣就是合作赢利,利益均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