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遗址价值评价体系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6h】

大遗址价值评价体系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及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大遗址的涵义

1.2大遗址的分类

1.3选题目的与意义

1.3.1选题目的

1.3.2选题意义

1.4研究方法思路

第二章国内外大遗址保护历程及保护方式

2.1国内外大遗址的保护历程

2.1.1国外大遗址的保护历程

2.1.2国内大遗址的保护历程

2.2我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2.1大遗址保护的现状

2.2.2我国的大遗址面临的主要威胁和破坏因素

2.3国外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方式

2.3.1欧美发达国家的保护与利用方式

2.3.2亚洲发达国家的保护与利用方式

2.3.3发展中国家的保护利用方式

2.4国内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模式

2.4.1整体保护与利用模式

2.4.2局部保护与利用方式

2.5大遗址保护利用模式评析

第三章大遗址保护的价值评价体系构建

3.1大遗址的本质与特性

3.1.1大遗址的本质

3.1.2大遗址的特性

3.2大遗址的功能和价值

3.2.1大遗址的功能

3.2.2大遗址的价值

3.3大遗址的价值评价

3.3.1评价系统构建

3.3.2计分方法

3.3.3等级划分

第四章大遗址保护利用模式

4.1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4.1.1大遗址可持续发展必要性

4.1.2大遗址保护利用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1.3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指导思想

4.1.4我国大遗址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选择

4.2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原则

4.3大遗址本体保护与展示方法

4.4大遗址保护利用模式构建

4.5大遗址的生态环境建设

4.5.1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4.5.2遗址区内的绿化建设

4.5.3遗址区外围生态环境建设

4.6大遗址的文化环境建设

4.6.1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4.6.2文化环境的营建

第五章汉杜陵遗址保护与利用实例

5.1汉杜陵遗址的概况

5.2汉杜陵遗址的价值评价

5.2.1定性评价

5.2.2定量评价

5.3汉杜陵遗址保护利用模式的构建

5.3.1遗址局部保护与展示方式

5.3.2汉杜陵的生态环境建设

5.3.3汉杜陵的文化环境建设

5.4汉杜陵的可持续发展

5.4.1遗址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

5.4.2遗址区内居民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结语

6.1结论

6.2创新之处

6.3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尚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文从大遗址的内涵入手,深入分析其功能和价值,提出了大遗址综合价值评价模型;研究探讨了国内大遗址保护利用模式,并以此对汉杜陵保护利用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1.根据国内外对遗址和大遗址的内涵、属性等相关研究分析,对大遗址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2.借鉴国内外遗址保护利用的经验,总结出我国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几类模式,即四种整体模式(遗址公园、旅游景区、森林公园和遗址历史文化农业园区)与四种局部方式(露天保护展示、覆盖保护、场馆保护和砌护保护),并对模式的应用范围、区位和优缺点进行了深入分析。 3.在分析大遗址本质与特征、功能与价值的基础上,对其价值进行了定性与定量评价;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选取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附加值五大类十六项评价因子组成大遗址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特尔菲法进行赋值,构建了综合价值评价模型。划分大遗址的级别,为保护利用的整体模式选取提供参考。 4.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大遗址的功能和价值,从科学研究、教育、知名度、旅游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同时营建遗址区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根据大遗址的属性分类,提出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古代城市和建筑群遗址、古代大型工程和手工业遗址、古代帝陵和墓葬群遗址四类保护展示模式,并根据遗址的存在状态,提出了具体的局部保护利用方式。 5.通过汉杜陵遗址的个案分析,对上述理论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