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及时性问题研究
【6h】

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及时性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2.1会计信息的基础性作用

1.2.2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

1.2.3及时性的重要地位

1.3研究思路及内容

1.3.1研究思路

1.3.2研究内容

1.4本文的研究创新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国外研究综述

2.1.1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与消息内容的关系

2.1.2会计信息及时性的影响因素

2.1.3投资者信息反应的研究

2.2国内研究回顾

2.3文献评述

第三章年度报告及时性的理论分析

3.1年报及时性概念的提出

3.2年报及时性的研究模型

3.3年报及时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研究假设的提出

3.3.2各因素影响及时性的路径分析

3.4年报及时性的信息含量分析

3.4.1年报及时性信息含量研究的意义

3.4.2年报及时性信息含量的分析

第四章研究设计

4.1研究视角的确定

4.2及时性的替代变量和度量

4.2.1及时性的替代变量

4.2.2年报及时性的度量

4.3研究方法

4.3.1事件研究方法和模型

4.3.2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和回归分析

4.5样本整理与说明

4.5.1样本选取

4.5.2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第五章数据处理与分析

5.1年报披露状况描述性分析

5.1.1年报时滞描述性统计

5.1.2适量时滞、余量时滞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5.2年报的未预期披露时滞描述性分析

5.3影响及时性的因素分析

5.3.1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

5.3.3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

5.4年报时滞信息含量的实证检验

5.4.1累积非正常收益的描述性分析

5.4.2累积非正常收益的检验结果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 谢

展开▼

摘要

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输出产品,是企业会计活动成果的重要体现,随着证券市场重要性程度的增加和投资者对信息时效要求的提高,对年度报告及时性问题的研究显示出日益深远的意义。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年度报告及时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特点,构建出适合我国上市公司年报及时性问题的理论框架,使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深沪两市2005-2007三年间上市公司年报数据为样本,对年报时滞、适量时滞、余量时滞等变量分别进行描述性分析、非参数检验和回归分析,探寻各因素对年报及时性的影响方式和路径;并采用事件研究的方法,计算窗口期[-5,+5]内非正常收益和累积非正常收益的变化,分析年报及时性的信息含量。 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每股收益、审计意见、公司规模、公司成长性、亏损状况、行业分类等因素都对年度报告及时性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交易所因素、事务所规模、最终控制人类型等与年报披露及时性无关;越早披露年报的公司市场反应越显著,及时披露年报的样本组较不及时披露年报的样本组有更大的累积非正常收益。 本文的创新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年报时滞进行分解,分为适量时滞和余量时滞两个部分,分别讨论两种不同性质的时滞对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披露时滞的影响; 第二,分别从“绝对”和“相对”的角度对年报时滞进行度量,以绝对时滞天数——年报时滞RLAG和相对时滞天数—未预期披露时滞URLAG、年报时滞系数RLI分别度量,能够更清晰、完整的描述及时性有关问题; 第三,对及时性市场反应的衡量,采用事件研究方法考察不同披露时间所引起的非正常收益的变化,和盈余反应系数的计算方法有所区别。 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披露的及时性和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到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还关系到资本市场的发展建设和国家经济的繁荣.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特定环境下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及时性问题,对如何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保护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增强证券市场的效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