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寒地区濒危露天石质文物保护的探索
【6h】

高寒地区濒危露天石质文物保护的探索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第一章石质文物及常规保护方法文献综述

1.1石质文物的分类

1.1.1石质艺术品类文物

1.1.2石质建筑类文物

1.1.3石质工具类文物

1.2石质文物材质的组成、结构及其特点

1.2.1岩浆岩

1.2.2沉积岩

1.2.3变质岩

1.3露天石质文物风化腐蚀机理

1.3.1物理风化作用

1.3.2化学风化作用

1.3.3生物风化作用

1.3.4人为破坏作用

1.4石质文物的常规保护方法

1.4.1表面污染物清洗

1.4.2可溶盐的去除

1.4.3粘接

1.4.4整体补强

1.4.5表面憎水封护

第二章高寒地区露天石质文物概况——以草原石人为例

2.1草原石人的历史沿革

2.2石人子的制作方法和特征

2.3历史文化价值

第三章高寒地区露天石质文物——草原石人保存现状与保护探索

3.1高寒地区草原石人的保存现状

3.2高寒地区草原石人损毁的主要因素

3.2.1自然因素

3.2.2生物破坏

3.2.3人为因素

3.3高寒地区草原石人的保护探索

3.3.1几种传统保护方案存在的问题

3.3.2保护理念的提出

3.3.3相关法规对该理念的支持

第四章实验部分

4.1技术路线

4.2实验设计

4.2.1材料初选

4.2.2样品制作

4.2.3样品性能测试及老化试验

4.2.4实验结论

4.3制作过程及材料优化

4.3.1复制品模具的制作

4.3.2浇铸中试

4.3.3制作整件复制品

4.3.4美学修复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近年来,在新疆阿勒泰、伊犁等高寒地区发现属国家二级以上文物的草原石人多达二百余个,它们多选用整块岩石雕凿而成,形象生动逼真,是亚欧草原游牧民族遗留下来的具有代表性的草原文物,对研究中国古代草原居民的社会状况、意识形态、宗教文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他们所处的环境极其恶劣:石人子地处高寒地带,风沙破坏严重;冬季气温非常低,积雪落雪多而频繁;昼夜温差极大,冻融现象严重。在这样的条件下,石人的上裂隙不断发育,最终导致了石人子的崩裂。此外,因其所处位置较偏僻,管理困难,人为地敲打破坏甚至被盗的现象时常发生,这对于保存和延续草原石人的历史价值非常不利,同时也会影响到新疆地区文物保护工作的展开。然而普通的保护方法例如灌浆、表面封护等在上述这些特殊的环境条件下基本无法正常发挥其作用,而且还会在文物内部或表面留下不必要的保护性残留痕迹。鉴于这种特殊情况,我们有必要研制一种各项性能与石人相类似且适应高寒地区环境的新型材料来复制石人子,以复制品替代石质文物,而将文物迁移保存于可控环境中,如专门的石人博物馆。这样既完成了对石质文物的保护工作,又将该文物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信息最大程度的保留。本文通过相关实验得出较理想的复制材料配比,其在高寒、温差非常大的环境中也能够正常使用,不易风化,性质接近于石质文物,良好的抗冻融能力非常适合在高寒环境中长期使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