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技术路径的临床研究
【6h】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技术路径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主要符号表

声明

研究生导师及课题指导小组介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结论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本课题旨比较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在疗效、费用、并发症、输血量及住院时间等多方面的异同;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2种治疗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心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介入封堵术治疗在肺动脉高压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肺动脉高压先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在2006年7月~2008年3月期间收入本院心脏中心、行手术治疗的既适于外科手术修补又适于介入封堵的先天性心室间隔缺损患者中,入选连续80例患者,将80位患者分为体外循环组和介入封堵组各40人,每组再按肺动脉高压程度分为轻、中度二个亚组(各20人)。观察所有患者的技术成功率、、术前Qp/Qs、术前及术后1周、1月、3月、6月经心脏超声测定肺动脉收缩压(PASP)、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径(LVEDD)、右室舒张末径(RVEDD)、等(由专人按中国超声心动图协会指定的标准测定)及介入治疗的并发症以及近远期疗效。外科手术:体外循环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正中劈开胸骨,常规插升主动脉弓血管及上、下腔静脉引流管,左心引流管。心肺转流开始后,鼻咽温度降至32±2℃维持,阻断上、下腔静脉,不阻断主动脉。在心脏缓慢跳动下进行手术,心率一般控制在40~60次/分。VSD修补经右心房切口13例,右心室流出道切口27例。膜周型37例,肌部型1例,嵴内型2例,,根据患者VSD大小而行直接缝合、涤纶补片缝合。术后心包、纵隔内置管引流,进监护病房(ICU)观察2-5d后转入普通病房。介入封堵术患者在局麻或全麻下穿刺右股动静脉,送入猪尾导管,先行左心室及升主动脉造影,确定VSD大小、形态及有无主动脉瓣反流并常规行左、右心导管检查及测压,然后建立股动脉-左室-VSD-右室-股静脉导丝轨道(圈套器),在超声透视引导下经股静脉途径释放封堵器,术后重复左室及升主动脉造影,并复查超声;研究开始采用门诊复查方式,分别于术后1、3、6个月进行随访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必要时复查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心脏超声观察封堵器形态、位置及有无穿隔血流,观察各心腔大小及各瓣膜活动情况等。统计分析: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计量资料进行处理,两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多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结果:1VSD患者即刻技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在体外循环组和介入封堵组无显著差异(P>0.05)。2介入封堵较外科修补术优势明显,无需开胸,手术创伤小、无需气管插管及体外循环,无需输血及心脏复跳,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及恢复时间均明显缩短,相应辅助检查及其他相关费用显著低于体外循环组(P>0.05)。3随访1、3、6个月超声心动图发现,各组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均P<0.05),与体外循环组比较,介入封堵组LNEF、FS显著上升,LAD、LVEDD、PASP显著下降(均P<0.05)。4随访1、3、6个月超声心动图发现,在各组内、间比较,中度肺动脉高压亚组比低度肺动脉高压亚组心功能恢复慢。 结论:1)介入封堵组和体外循环组即刻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2)介入封堵组和体外循环组心功能均有改善;3)介入封堵组比体外循环组术后心功能恢复所需时间短;4)肺动脉压越高术后心功能恢复越慢;5)相对已经比较成熟的外科手术,介入封堵仍有许多技术问题值得探讨和注意;6)在介入封堵适应症范围内,介入封堵治疗VSD可替代外科手术修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