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华庆油田XX井区长6储层油藏描述
【6h】

华庆油田XX井区长6储层油藏描述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研究技术路线

4 研究内容

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一章 盆地与研究区概况

1.1 区域地质概况

1.1.1 盆地构造与演化特征

1.1.2 地理概括

1.1.3 勘探开发历程

1.2 地层及含油层系

1.3 构造特征

1.4 流体性质

1.5 油藏类型

第二章 小层划分与小层对比

2.1 研究区地层概述

2.2 小层划分与对比

2.2.1 划分与对比原则

2.2.2 划分对比的标志层特征

2.2.3 小层划分结果

第三章 沉积相特征

3.1 沉积条件分析

3.1.1 研究区沉积特征

3.1.2 沉积物源分析

3.2 沉积相分析

3.2.1 沉积相标志

3.2.2 沉积微相的划分

3.3 测井相分析

3.3.1 测井相分析原理

3.3.2 测井曲线形态分析的内容

3.3.3 长6各沉积微相电性特征

3.4 主要微相类型及其特征

3.5 沉积微相平面图的特征

3.5.1 优势相砂地比特征

3.5.2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第四章 储层特征研究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2 储层的孔隙结构

4.3 储层物性特征

4.4 储层砂岩的成岩作用特征

4.5 储层“四性关系”及测井解释

4.6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4.6.1 储层层内非均质性研究

4.6.2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特征

4.6.3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特征

第五章 渗流特征及储层评价

5.1 储层的敏感性分析

5.1.1 水敏试验效果

5.1.2 盐敏试验效果

5.1.3 速敏试验效果

5.1.4 酸敏试验结果

5.2 湿润性特征

5.2.1 水驱油试验

5.2.3 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

5.3 储层评价

5.3.1 储层分类

5.3.2 油层分布特征与评价

5.3.3 评价结果

第六章 储层的三维地质建模

6.1 建模原则

6.2 主要建模方法和特点

6.2.1 岩相建模方法

6.3 储层参数建模方法介绍

6.3.1 区域变量及变差函数的基本概念

6.3.2 变差函数及基本特征

6.3.3 序贯模拟方法概述

6.4 三维建模策略与步骤

6.5 构造模型的建立

6.6 沉积微相模型的建立

6.6.1 沉积微相建模参数的选取及相模型的建立

6.7 属性模型的建立

6.7.1 属性模型的方法选择及原理

6.7.2 孔隙度模型的建立

6.7.3 渗透率模型

6.7.4 油水分布模型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术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油藏描述技术是一项服务于油气田勘探和开发的油藏地质综合评价技术。70年代末开始出现,80年代发展并逐步完善,近20多年的勘探开发实践已表明,油藏描述已成为正确客观认识油藏、评价油藏、提高油田勘探开发效益的一项关键技术,特别是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只有开展油藏精细描述工作,才能更全面、准确地评价油气藏及其富集规律,提高钻井成功率及提高油田勘探开发效益。 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XX井区长6储层油藏为研究目标,以沉积学、盆地分析、石油地质学、地质统计学等先进理论为指导,在综合分析研究区动、静态石油地质资料基础上,集成运用沉积微相识别技术、储层综合评价技术、油藏描述以及三维静态相控地质建模技术,通过分析层序地层、小层划分对比,建立合理的地层格架,划分沉积微相类型,研究储层微观特征,确定“四性”关系,非均质性的定量化综合评价储层。最后通过对不同地质建模方法的分析,选择适合研究区地质特征的建模方法,建立了构造模型、相模型和相控属性模型,从而建立了客观反映长6油藏地质特征的定量化三维地质模型。

著录项

  • 作者

    李璐;

  • 作者单位

    西安石油大学;

  • 授予单位 西安石油大学;
  • 学科 地质工程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起琮;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油田; 井区;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