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山川油区屈家沟区块剩余油综合评价及挖潜方法研究
【6h】

中山川油区屈家沟区块剩余油综合评价及挖潜方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题目来源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方法、路线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油藏工程研究

2.1 油田概述

2.1.1 地理位置

2.1.2 勘探开发

2.2 地层沉积特征

2.2.1 地层特征

2.2.2 地层划分

2.2.3 岩性和测井曲线特征

2.3 沉积微相与砂体分布规律

2.3.1 沉积相划分标志

2.3.2 测井相特征

2.3.3 沉积微相划分及其特征

2.3.4 平面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2.4 储层特征研究

2.4.1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2.4.2 层内非均质程度

2.4.3 层间非均质特征

2.4.4 储层渗流特征

2.4.5 油层油水相对渗透率特征及水驱油特征

第三章 油藏开发研究

3.1 油藏特征

3.1.1 原油性质

3.1.2 油田水性质

3.1.3 油藏类型

3.2 储量计算

3.2.1 储量计算方法

3.2.2 储量计算单元划分

3.2.3 地质储量计算参数

3.2.4 储量计算结果

3.3 开发特征研究

3.3.1 开采阶段

3.3.2 开发现状

3.3.3 开采特征

3.3.4 注水状况

3.3.5 水驱开发评价

第四章 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方向研究

4.1 剩余油研究方法

4.2 原始含油饱和度分布

4.3 油藏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4.3.1 储量动用特征

4.3.2 油井见水特征

4.3.3 油藏水淹状况

4.3.4 油层水淹状况

4.3.5 剩余油分布规律

4.4 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及挖潜方向

4.4.1 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

4.4.2 剩余油挖潜方向

第五章 井网调整及综合治理措施

5.1 综合治理思路

5.2 井网调整原则

5.3 综合治理整体部署

5.4 综合治理效果预测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6.1 油藏地质

6.2 油藏开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中山川油区处于陕西省子长县境内,构造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二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中部。长6层为该区主力油层,长6层为三角洲前缘相沉积,是典型的低孔、低渗油藏,储层的孔渗性不好,由于喉道较小,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渗流阻力很大,油藏内部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所以造成了本区深入挖潜的难度不断加大。因而,为了有效挖潜这部分剩余油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并初步形成了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析与评价的基本方法,为高含水后期寻找局部剩余油富集区提供了技术保障。
  本论文以中山川油区屈家沟区块长4+5和长6层为研究单元,从地质沉积、地质构造、储层特征、油藏性质和流体性质等入手开展细致的基础研究工作,进一步细化核实油藏基本特征,提高了对储层的再认识,为精细分析油层的动用状况及剩余油的分布特点提供了可靠依据,在剩余油分布研究上采用了水淹解释、吸水剖面分析、取心井水洗状况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方法,对该试验区块的剩余油分布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类型的剩余油进行了设计优化调整井网和注采方案,提出可操作的精细注水和稳油控水治理方案,有效改善开发效果、动用剩余油,达到控制油藏含水上升、减缓油藏递减、提高油藏采收率的目的。
  通过以上方法对长4+5和长6油层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验,其结果已帮助我们对研究区构造、储层的地质特征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帮助我们优选开发方式,优化注采参数,达到高效开发,为延长油田中山川油区储层增产提供保障。同时,从前期实施情况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分析方法对同类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深入挖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所以,可以以该区研究成果为基础,为提高邻区开发效果提供借鉴,为延长油田的快速高效发展奠定基础,将在陕北低渗透注水开发油田中具有广阔的应用推广前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