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致密油藏裂缝识别储层建模探讨——以HH油田长81为例
【6h】

致密油藏裂缝识别储层建模探讨——以HH油田长81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2 裂缝研究现状

1.2.3 地质建模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主要工作内容及完成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区域地层特征

第三章 小层划分与对比

3.1 小层划分原则与标志层

3.1.1 划分原则

3.1.2 标志层

3.2 小层划分方案

3.3 小层划分对比认识

第四章 沉积微相分析

4.1 沉积背景与沉积相类型

4.2 沉积相的划分标志

4.2.1 颜色及岩性

4.2.2 岩石学特征

4.2.3 沉积构造特征

4.2.4 测井相分析

4.3 沉积微相及组合类型

4.3.1 水下分流河道

4.3.2 河口坝

4.3.3 水下分流间湾

4.3.4 水下决口扇

4.3.5 水下天然堤

4.4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第五章 裂缝研究

5.1 岩心裂缝特征

5.1.1 天然裂缝与诱导裂缝的区别

5.1.2 裂缝类型划分

5.1.3 岩心裂缝特征

5.2 裂缝测井特征与识别

5.2.1 常规测井裂缝响应特征

5.2.2 成像测井裂缝识别

5.2.3 裂缝识别

5.3 裂缝连通特征

5.3.1 裂缝参数计算

5.3.2 裂缝平面展布

第六章 储层非均质性

6.1 层内非均质性

6.1.1 各层段的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6.1.2 层内夹层的非均质性

6.1.3 层内微观非均质性

6.2 平面非均质性

6.3 层间非均质性

第七章 三维地质建模

7.1 地质建模概述

7.1.1 区域化变量

7.1.2 变差函数

7.1.3 随机建模方法

7.2 三维建模的前期准备

7.3 构造模型

7.4 沉积微相模型

7.5 属性模型

7.5.1 属性模型约束条件

7.5.2 孔隙度模型

7.5.3 渗透率模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凹陷西南部的镇泾区块南部2008年钻探的HH油田取得了很高的产量,对该地区经过几轮的评价,各种数据显示对该地区勘探开发有着很好的前景。该区域的产油有效储层为长812,其属于的低渗透率、低孔隙度的致密储层,储层的天然能量不高,因此为了提高勘探成果和开发成果,本论文根据已有的钻井资料、分析测试资料及测井等数据等资料,对HH油田长81储层进行裂缝识别及建立地质模型,为该区长81储层进一步勘探给予技术保障。
  本文运用钻井岩心、地层测试、录井、测井、分析化验等多种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依据地层分层标志、岩性资料和测井数据等特征,将长81层细分为三个小层,由浅到深划分为:长811、长812、长813,对长81地层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沉积微相研究认为该区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长81属于浅湖亚相沉积;具体可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水下分流间湾、水下决口扇、水下天然堤5种沉积微相。对长81各小层分析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结合各小层的孔渗参数,长81地层中长811和长813储层非均质性较差、长812储层非均质性最好。
  通过对研究区周边出露长8的露头剖面及岩心发育的裂缝描述,借助成像测井和常规测井资料,进行了裂缝识别及裂缝参数的计算,计算裂缝的开度、长度等参数,并预测裂缝发育区。应用于Petrel软件,使用序贯高斯模拟方法以及随机序贯指示方法和建立了长81层的储层的构造模型、沉积微相模型、渗透率模型和孔隙度模型;实现对储层的横向有了清晰的预测,其空间模拟结果与地层的地质认识保持一致。

著录项

  • 作者

    唐贺永;

  • 作者单位

    西安石油大学;

  • 授予单位 西安石油大学;
  • 学科 矿产普查与勘探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李艳霞;
  • 年度 2015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P618.130.21;P628.3;
  • 关键词

    HH油田; 长81层; 裂缝识别; 储层建模; 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