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渭北煤田地质构造发育规律研究
【6h】

渭北煤田地质构造发育规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渭北煤田概况

2.1渭北煤田自然地理

2.2主要地层及含煤地层

2.3区域构造特征与地球动力学背景

3 聚煤前古构造对聚煤盆地时空分布的控制

3.1华北古板块的形成和演化

3.2古构造对聚煤作用的控制

3.3本章小结

4聚煤期同沉积构造对聚煤强度的控制

4.1同沉积时期鄂尔多斯盆地演化规律

4.2同沉积差异升降对各矿区聚煤强度的控制

4.3同沉积差异升降对整个渭北煤田及5#煤层聚煤强度的控制

4.4本章小结

5 聚煤后构造变动对煤炭资源赋存的控制

5.1铜川矿区构造变形特征

5.2蒲白矿区构造变形特征

5.3澄合矿区构造变形特征

5.4韩城矿区构造变形特征

5.5渭北构造变形特征

5.6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随着煤炭资源开采速度的加快,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面临资源枯竭,开采地质条件恶化的局面;为满足高效生产,需深入研究构造特征及赋煤规律。
  本文在详细分析渭北煤田地质构造发育特征和煤层赋存规律的基础上,分别对聚煤前古构造、同沉积构造及聚煤后期构造运动进行研究,得出渭北煤田构造发育特征,同时分析不同时期构造运动对煤层赋存规律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1)古构造及古植物条件,决定了晚石炭世才形成良好的聚煤环境。
  (2)中央古隆起及38°构造带从古构造延续到同沉积构造,使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煤层聚集规律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现象。
  (3)受中央古隆起的影响,渭北煤田基底总体沉降幅度及含煤性皆以韩城矿区最好,澄合矿区次之,蒲白和铜川矿区最差。
  (4)渭北煤田中部以断裂构造为主,东西两侧以褶皱构造为主。由4个NE向和3个近EW向断层密集带互相交织并向煤田中部收敛,形成渭北煤田构造格局。
  (5)构造的组合形式有“入”字型、雁列式、阶梯状、地垒、地堑及叠瓦式逆断层等。构造对煤层的埋深、产状、煤质等均有影响;常使煤层发生断失、拉伸变薄,影响煤矿安全生产。

著录项

  • 作者

    王超平;

  • 作者单位

    西安科技大学;

  • 授予单位 西安科技大学;
  • 学科 地质工程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夏玉成;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P618.110.2;
  • 关键词

    煤田开采; 地质构造; 赋煤规律; 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