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煤自然降温过程氧化特性及“滞后”效应实验研究
【6h】

煤自然降温过程氧化特性及“滞后”效应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3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2升温过程煤自燃影响因数实验研究

2.1 实验方法

2.2风量对煤自燃氧化过程的影响

2.3氧气对煤自燃氧化过程的影响

2.4粒径对煤自燃氧化过程的影响

2.5变质程度对煤自燃氧化过程的影响

2.6小结

3降温过程煤自燃特性实验研究

3.1实验方法

3.2实验结果分析

3.3小结

4煤自燃全过程“滞后”效应研究

4.1 升、降温过程气体产物浓度分析

4.2特征温度分析

4.3 耗氧速率分析

4.4 小结

5煤自然发火升、降温实验研究

5.1实验方法

5.2煤自然发火实验数据分析

5.3煤自然发火实验气体分析

5.4煤自然发火自燃特性参数研究

5.5煤自燃极限参数分析

5.6 本章小结

6总结及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煤自燃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和化学的动态过程。当煤发生自燃后,应及时采取适当的防灭火措施,抑制煤自燃的发展。在降温过程中需实时监测火区的温度以及气体浓度等参数,因此,对煤自然降温过程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研究煤自然降温过程的自燃特性,本文通过程序实验研究不同煤种在不同粒径以及不同降温方式下的自燃特性,分析粒径和降温方式对降温过程气体产物浓度的影响,根据CO浓度将降温过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进行动力学的分析,同时将升温过程和不同降温过程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煤自然降温过程属于一个非线性的动态过程。降温过程中,实验载气中氧气浓度越大,煤样粒径越小,煤样生成的气体产物浓度越大,生成C2H4气体的最低温度越低;通过CO浓度将不同降温过程分成不同温度阶段,并计算出其活化能,表现为实验煤样变质程度越高,活化能值越大;在相同实验载气的情况下,升温过程相比于降温过程中生成相同的气体浓度(CO、C2H4和1/3焦煤CO2)时的温度发生了一定的“滞后”;实验煤样为褐煤和无烟煤时,升温过程相比于降温过程中生成相同的CO2浓度时的温度发生了一定的“提前”;褐煤和1/3焦煤的空气降温过程的耗氧速率大于空气升温过程的耗氧速率,无烟煤空气升温过程与空气降温过程的耗氧速率存在两个交点。
  同时,通过自然发火实验研究煤样升温过程和绝氧降温过程中高温点移动规律、气体产物浓度以及自燃特性参数和极限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升温过程和降温过程高温点的位置变化不完全重合;为消除降温过程中漏风量无法测量的因素,得到了单位流量耗氧速率、单位流量CO、CO2产生率以及单位流量最大、最小放热强度的计算方法,其结果与程序升温结果相同,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以及增加了升温过程与降温过程的可比性;自然发火升温过程中,煤温在50℃时,下限氧浓度、最小浮煤厚度和上限漏风强度均达到最值,当浮煤厚度小于0.648m时,浮煤不会发生自燃现象;自然发火降温过程中,煤温在80℃时,下限氧浓度、最小浮煤厚度和上限漏风强度均达到最值,当浮煤厚度小于0.384m时,浮煤不会发生复燃现象。
  因此,研究煤自然降温过程特性在煤矿采空区煤自燃、封闭火区等实施灭火后,对指导煤降温过程中煤温以及气体浓度的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