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能源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榆林为例
【6h】

能源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榆林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及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1绪论

2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类型、特点及存在问题

3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规律及空间发展模式

4榆林市现状城市发展特性及城市未来发展区分析

5榆林市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6榆林市城市空间结构发展阶段展望

7研究结论和存在不足

致谢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主要的城市类型之一,是指“因当地资源开发而兴起,并在一段时期内,主要依靠资源型产业支持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城市类型;这里的资源主要指工业化时期对城市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森林和矿产资源,资源型产业则主要指上述资源的采掘及其相关配套产业①”。按照资源型城市兴起时所依托的主导资源,可进一步将其分为煤炭型城市、石油型城市、金属型城市、非金属型城市和森林型城市。其中煤炭型城市和石油型城市属于能源资源型城市,是资源型城市中的主要类型。 从空间维度来看,由于“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功能组织方式在城市地域内的投影②”,因此和其它类型城市一样,研究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所考虑的地域范围应该是城市功能地域,而不仅仅是城市景观地域(可以简单理解为城市连片建成区)。正如某些港口城市的港口虽然距离城区/市区颇远,但人们依然将其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由于榆林市现状主城区(即连片建成区)和外围工矿点以及周边乡镇(镇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商品、服务、资金、信息、通勤等双向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榆林市目前及今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即城市功能地域)。因此,本文对榆林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并不仅仅是从目前城市建成区的范围来进行考虑。另外,为了排除“市带县”体制给城市地域概念带来的混乱,本文对榆林市现状城市发展特性的确认,是以不包括市辖县的榆林市直接行政辖区(即行政区划调整前的县级榆林市目前的榆阳区)为范围的。从时间纬度来看,资源型城市一方面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当资源型产业不再是城市经济的支柱或主导产业时,也就不再称其为“资源型城市”,永恒的资源型城市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本身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正如“城市性质不是一个先验存在,而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①”一样,资源型城市的形象也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明朗并最终确定的。由于最近十年来,榆林市资源型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其资源型城市形象越来越明显,我们可以大致判断榆林市目前属于正处在萌芽期的新兴资源型城市。因此,国内已有资源型城市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发展变化基本特征和空间结构演化规律,对榆林市今后城市空间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同时从资源型城市发展生命周期理论来看,目前仍属于成长发展期的个别资源型城市(如典型期资源型城市中的淮南和大庆),其空间结构在最近时期所表现出的演化特征和趋势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而已有资源型城市中的早期资源型城市总体规划及随后建设实践的历史经验教训,也值得我们进行深刻反思。 本文以目前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同时也是一个正处于资源型城市萌芽期的新兴资源型城市榆林市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目前国内已有资源型城市数量和基本类型进行确定,并对已有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类型、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将已有资源型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把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职能类型联系起来,从发展角度对已有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规律进行研究。并进一步结合对两个典型期资源型城市(淮南和大庆)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的纵向考察,以及对新兴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思考,提出新兴资源型城市今后一种可能的空间发展模式——链式空间结构。 接下来,通过对榆林市现状城市发展特性的分析,指出榆林市目前正处于资源型城市的萌芽期,从资源型城市发展生命周期理论来看属于新兴资源型城市(按照资源型城市兴起时所依托的主导资源来看属于煤炭资源型城市);同时从榆林市所处自然地理环境来看又属于典型的脆弱生态环境区。并借鉴资源型城市空间扩散规律(城市区域化),结合榆林市自然生态环境特点、已探明矿产资源空间分布、已有城镇体系规划以及“榆林市十一五发展规划”,未雨绸缪地对榆林市资源型产业发展至成熟稳定期时,城市区域化发展的大致范围(城市未来发展区)进行预先确定。 然后,借鉴早期资源型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指出榆林市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必要性。同时结合对已有的资源型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框架的分析,指出本文榆林市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特点在于,不同于一般的以产业发展规划作为研究的起始依据,而是以笔者前面提出的新兴资源型城市“链式空间发展模式”作为研究的逻辑开端。进而在“链式空间发展模式”的指导下,具体从三个区域层面对榆林市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进行考虑:①在城市外部空间层面(即城市未来发展区以外的空间地域),以“城市发展廊道”作为榆林市未来城市外部空间结构的主体;②在城市未来发展区层面,选择“一心四片”作为其未来空间结构发展模式;③在城市未来中心地区(即上述的“一心”)层面,以“带状组团”形式构架起未来城市中心地区的空间布局形态。其中,城市未来发展区层面的“一心四片”空间结构是榆林市资源型产业发展至成熟期时,整个城市的空间发展形态;“带状组团”是未来城市核心区(即城市中心地区)的空间布局形态;而以“城市发展廊道”为主体构架起来的城市外部空间结构,则大致描述了榆林市未来发展的城市外部空间环境特征。 在此基础上,借鉴已有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规律,指出榆林市随着今后城市职能类型的不断演进,其空间结构发展也势必将呈现出阶段性演变特点。并结合已有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划分的研究成果,对榆林市今后城市职能演进阶段进行大致展望。进一步指出,在榆林市未来资源型产业发展至成熟期的整个过程中,其城市空间结构将大致经历三个发展演变阶段:即“一城多镇”——“多中心组团”——“一心四片”,并指出各个阶段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和城市职能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 最后,对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著录项

  • 作者

    汪雪峰;

  •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授予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学科 城市规划与设计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陈晓键;
  • 年度 200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TU984.113;
  • 关键词

    能源资源型城市; 空间结构; 演化规律; 城市规划;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