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水源水库沉积物多相界面污染物迁移转化与污染控制研究
【6h】

水源水库沉积物多相界面污染物迁移转化与污染控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绪 论

1.1课题研究背景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3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

2水源水库沉积物中氮磷赋存形态、稳定性分析及对多相界面循环转化释放的贡献

2.1 引言

2.2 水源水库沉积物中磷赋存形态及分布特征分析

2.3 水源水库沉积物中氮赋存形态及稳定性研究

2.4 水源水库沉积物中氮磷赋存形态对多相界面循环转化释放贡献研究

2.5 本章小结

3多相界面氮及溶解性有机物(DOM)循环转化释放特性研究

3.1引言

3.2主要实验仪器与方法

3.3强化充氧对多相界面氮及溶解性有机物(DOM)循环转化及释放特性影响研究

3.4多相界面反硝化限制性因素实验研究

3.5多相界面微环境气体产物初步分析

3.6本章小结

4不同静水压对多相界面氮及有机物转化过程的影响

4.1引言

4.2主要实验仪器与测试方法

4.3基于不同方法对水源水库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

4.4现场采样: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特征对静水压及沉积物上覆水其它理化性质的响应

4.5实验室模拟:不同静水压对多相界面氮及有机物循环转化的影响

4.6本章小结

5水源水库沉积物原位污染控制方法初步研究

5.1引言

5.2磷及金属铁、锰的原位稳定化处理技术方法

5.3固定化高效功能微生物活性填料覆盖技术原位控制沉积物氮及有机物污染技术研究

5.4本章小结

6结论、建议与展望

6.1研究特色与创新性成果

6.2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6.3建议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学习期间获得的科技成果

展开▼

摘要

沉积物内源污染是水源水库面临的突出问题。沉积物多相界面是内源污染发生的重要环境边界层。本文针对水源水库多相界面高静水压、低溶解氧、低温、贫营养等多重特性,采用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多相界面氮及溶解性有机物(DOM)循环转化释放规律及不同静水压对该多相界面过程的动态调控过程。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扬水曝气强化化学稳定(原位稳定化处理P、Fe、Mn等)和覆盖填料结合固定化功能微生物(降低沉积物氮及有机污染负荷)的方法初步探索了适合于水源水库沉积物原位污染控制的方法与技术。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水源水库氮、磷赋存形态、稳定性及对多相界面循环转化释放贡献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铁/铝-磷(Fe/Al-P)是多相界面 PO43-释放的最主要来源;离子交换态氮(IEF-N),弱酸提取态氮(WAEF-N)和强氧化剂提取态氮SOEF-N是多相界面体系沉积物氮释放的主要来源。SOEF-N是可转化态氮优势存在形态,WAEF-N次之;结合能力最弱、最易释放进入上覆水体的IEF-N所占比例最少。三种无机提取态可转化态氮,均以NH4+-N为主要存在形式。厌氧还原条件可促进沉积物中内源磷释放进入上覆水。
  (2)多相界面氮及DOM循环转化释放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厌氧条件(DO<1.0mg/L)使氨氮、总氮及DOM在上覆水中累积,影响上覆水水质;多相界面处DO为2~3mg/L时,分子量500~3200Da范围内DOM可被沉积物中微生物较为彻底分解利用;采用强化充氧措施降低沉积物氮及有机污染负荷时,控制DO=2~3mg/L既能保证上覆水水质,又可兼顾能源消耗经济利益,沉积物中总氮STN及有机质SOC的降幅分别为7.27%和21.00%;不同强化充氧条件导致表层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PLFA组成显著不同,脲酶、硝酸盐还原酶、沉积物STN、SOC及多相界面DO等环境因素对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贡献最大;碳源不足是限制多相界面反硝化的重要因素;多相界面气体产物主要由CH4、N2、少量CO2和痕量H2组成,低温条件下N2占总体积的91.73%;常温条件下,N2和CH4基本各占总体积的近一半,温度对CO2和H2含量基本无影响。低温条件对多相界面有机质厌氧分解具有抑制作用,但有利于沉积物硝化-反硝化反应。
  (3)不同静水压对多相界面氮及 DOM转化过程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静水压是影响不同水深水源水库多相界面上覆水水质及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最重要因素。在0.1MPa~1.0MPa静水压条件下,高静水压促进了多相界面氮及有机质释放,对有机质降解及氨化过程具有促进作用,但对反硝化过程无明显影响。在此静水压范围内,高静水压使氨氮、硝氮、DOM等污染物在多相界面上覆水中大量积累,严重影响上覆水水质。高静水压使上覆水DOM中增加了与色氨酸相关的类蛋白荧光峰、紫外区类富里酸荧光峰及与芳香性蛋白类结构有关的荧光峰,主要由微生物增多及其增多后促进了对沉积物中有机质的降解引起;高静水压使上覆水DOC分子量分布多分散系数ρ减小,在不同反应时期表现出不同分布趋势,原有小分子量DOM被高静水压下特有微生物进一步彻底分解利用而消失;高静水压使沉积物中脱氢酶及蛋白酶活性显著增强,对脲酶及硝酸盐还原酶活性影响不大;PLFA与PCR-DGGE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静水压下,微生物群落在结构及遗传性方面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在0.1MPa~1.0MPa静水压范围内,高静水压下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高于常压。
  (4)原位污染控制技术:扬水曝气强化化学稳定技术可有效抑制沉积物中磷、铁的释放,平均抑制率分别可达63.2%和58.6%。随混凝剂PAC投量增大,抑制效果变好,助凝剂PAM有助于增强PAC对磷及铁的抑制效果。PAC和PAM对磷释放的抑制作用主要通过其水解产生的铝盐与释放进入上覆水体的PO43-重新结合形成Al-P实现。该技术具有稳定、高效、长效、无二次隐患等优点。固定化高效功能微生物活性填料覆盖方法原位控制沉积物总氮及有机物效果优于活性填料覆盖与直接投菌。覆盖层中沸石起主要作用,通过吸附、离子交换等作用对多相界面大量释放的NH4+进行快速拦截,进而通过微生物将其降解转化,实现沸石原位清洁再生,同时从根本上降低了多相界面体系氮及有机污染负荷,实现良性循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