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陕北退耕还林地区生态减贫模式及其实现研究——以吴起县为例
【6h】

陕北退耕还林地区生态减贫模式及其实现研究——以吴起县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

1.3研究意义

1.4国内外研究现状

1.5研究思路

1.6研究方法

2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退耕还林的内涵及相关要求

2.2生态贫困的定义及特征

2.3生态减贫的相关概念

2.4理论基础

3陕北退耕还林地区生态减贫模式的依据

3.1生态减贫是陕北退耕还林地区发展的战略要求

3.2生态减贫是陕北退耕还林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选择

3.3生态减贫是陕北退耕还林地区精准减贫的有效途径

4陕北退耕还林地区生态减贫模式的限制性因素

4.1自然环境状况

4.2制度因素

4.3发展能力因素

4.4农户减贫参与度低

4.5第三方组织减贫作用发挥不明显

5陕北退耕还林地区生态减贫模式的形成

5.1陕北退耕还林地区生态减贫思想的新理念

5.2陕北退耕还林地区生态减贫模式的形成

6陕北退耕还林地区生态减贫模式的实现保障研究

6.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6.2发挥农户的主观能动性

6.3发挥第三方组织力量

7结语

7.1结论

7.2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 访谈案例

展开▼

摘要

退耕还林地区的环境情况与贫困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些地区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由此就导致了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属于生态脆弱贫困地区,本文主要针对陕北地区的退耕还林情况展开探究,所针对的区域为延安市吴起县,在开展研究之前首先对退耕还林的具体内容和生态减贫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分析陕北退耕还林地区生态减贫的必要性及其限制性因素,为此构建相应的生态减贫模式,并提出自己的对策及建议。
  论文从分析退耕还林和生态减贫二者的关系来论述陕北退耕还林地区生态减贫的依据,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陕北退耕还林地区生态减贫的制约因素主要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脆弱;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低;生态治理补偿体制机制不健全;农民参与减贫度低,第三方组织发挥减贫作用小。针对陕北退耕还林地区贫困状况,为解决退耕还林地区的生态减贫问题,根据退耕还林地区的生态贫困现状,改变已有的减贫理念,从而使模式得以优化,实现环境与减贫的相互结合,具体来看,这种模式主要有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和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前者主要在梁峁状丘陵山区开展,主要包括退耕还林减贫模式和生态移民减贫模式:后者主要在黄土梁涧地开展,包括生态农业减贫模式、生态工业减贫模式、生态旅游减贫模式和生态城镇减贫模式,从内容上来看后者所包含的内容更多,涉及到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同时为了促进目标的实现,提出了有效的对策。首先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退耕还林地区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保障退耕还林政策后续补贴工作;加强保护生态环境和惩治毁林复垦的宣传力度;实施精准扶贫。其次是发挥农户的能动性: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增强贫困人口致富能力。最后是发挥第三方组织力量:促进政府与第三方组织的合作;提高第三方组织的扶贫能力;培育扶贫互助协会。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