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伊秉绶书学研究
【6h】

伊秉绶书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的方法

1.3 论文主要创新点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清初中期的学术文化转向与伊秉绶早年生活

2.1 清初中期的学术文化转向

2.2 伊秉绶生平、家世及艺术成就

2.3 清初帖学的大兴对伊秉绶早年的影响

2.3.1 早年书法历程

2.3.2 早期交游

2.3.3 早期书法风格

第3章 碑学的发展与伊秉绶中晚期学书历程及书法风格

3.1 碑学的兴起

3.2 中期学书历程及其书法风格

3.2.1 中期交游

3.2.2 书法由帖到碑的转变期

3.3 晚期学书历程及其书法风格

3.3.1 晚期交游

3.3.2 书法的老辣期

第4章 伊秉绶的书学思想及创作实践的影响

4.1 “以古人为师,以质厚为本”

4.2 “诗到老年惟有辣,书如佳酒不易甜”

4.3 “磨人自是同磨墨,正笔应知在正心”

4.4 伊秉绶创作实践的影响

4.4.1 对清代书坛的影响

4.4.2 对现代书坛的影响和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成果目录

展开▼

摘要

伊秉绶是清代中晚期重要的书家,清代碑学运动的代表人物,他在清代隶书复兴运动中成就显著。纵观伊秉绶的学书历程,分三个时期,一是早期书法历程,乾隆四十九年伊秉绶举中正榜,留居北京时师从刘墉、纪昀、朱珪等宦官,又反复临摹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董其昌的楷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中期学书历程,伊秉绶四十岁到五十岁是他的隶书发展时期,这时期与翁方纲、黄易、桂馥等的金石至交给予了伊秉绶更多的眼界,为大隶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晚期学书历程,伊秉绶五十岁以后是他的大隶成熟期,这时期与翁方纲、阮元、包世臣等交往密切,并在隶书上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书法风格。
  清人《懒园笔记》曰:“伊秉绶晚年临池之功愈深,行草书得钟鼎虫鱼体,迥异时蹊。分隶则托体愈高,随手挥斥,而方圆肥瘠无不动中矩程,常拈孙过庭语作‘人书俱老’小印,盖非伊秉绶莫能当此语。有窃学之者,徒招效颦之讥而已。”这段话实则告诉我们,只有经过长久历练,日积月累,才能创造出人书俱老的结果。如果我们想要在隶书上取得极高的成就,就要像伊秉绶那样坚持不懈的深入学习,并在其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自清代碑学中兴以来,碑帖融合一直是书家们追求的方向。如何将浑朴厚重的碑学线条融入帖学中,无疑是一个新的问题。伊秉绶就成功作出了很好的示范,从帖学入手,碑帖结合,最终在碑学上有所成就。
  在清代书坛上,伊秉绶以隶书著称,在当时与桂馥齐名,其用笔与桂馥、黄易、阮元等有很多相似之处,后又经提炼和强化,简化动作,字形向外扩张,方正饱满,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清代论书者几乎一致对伊秉绶的隶书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他“遥接汉隶真传,能拓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至康有为作《光艺舟双楫》,将伊秉绶誉为集分书之大成者。伊秉绶虽然没有专门的书学著作,但在他大量的诗文等著作中,蕴藏着丰富的书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他主张“以占人为师,以质厚为本”,提倡以古人为师,师法传统;2、他主张“诗到老年惟有辣,书如佳酒不易甜”,提倡老辣,拙厚书风;3、他主张“磨人自是同磨墨,正笔应知在正心”,笔正则心正的书学思想。伊秉绶在清代书法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