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场所精神构建的中小城镇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研究——以沂南县界湖镇为例
【6h】

基于场所精神构建的中小城镇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研究——以沂南县界湖镇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研究背景与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

1.2.1 场所精神

1.2.2 城市意象

1.2.3 中小城镇

1.2.4 滨水空间

1.3 研究综述

1.3.1 场所精神研究综述

1.3.2 滨水空间研究综述

1.3.3 研究述评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意义

2.1.1 理论意义

2.1.2 现实意义

2.2 研究框架

2.3 研究方法

2.3.1 资料分析法

2.3.2 量化分析法

2.3.3 社会调查法

2.3.4 归纳对比法

2.4 研究区域

2.5 研究内容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小城镇滨水空间场所精神解析

3.1 场所精神的定向解读

3.1.1 空间形态分析

3.1.2 空间尺度分析

3.1.3 可达性分析

3.2 场所精神的认同体验

3.2.1 知觉体验

3.2.2 情感体验

3.2.3 行动体验

3.3 本章小结

第4章基 于场所精神构建的界湖镇滨水空间现状评价

4.1 沂南县山水格局现状评价

4.1.1 定向解读

4.1.2 认同体验

4.2 界湖镇水系现状评价

4.2.1 定向解读

4.2.2 认同体验

4.3 滨水空间现状评价

4.3.1 定向解读

4.3.2 认同体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场所精神构建的界湖镇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

5.1 界湖镇水系景观规划

5.1.1 形态结构分析

5.1.2 尺度分析

5.1.3 可达性分析

5.2 北湖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

5.2.1 形态结构分析

5.2.2 尺度分析

5.2.3 可达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中小城镇是由聚落演变而来,拥有与聚落相似的活动空间密集,交往空间相对较小的本质特征。在日常的活动中,由于居民的活动与交往空间有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熟络,所以在中小城镇这样的地方居民很容易产生深厚感情与精神依赖。
  滨水空间是城镇中多元文化融合以及最富有历史特色的场所之一,在改善城镇生态环境、传承并延续城镇历史文脉、提升城镇整体形象与活力、创造舒适宜居的人文生活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滨水空间也是居民活动较为集中和最容易产生情感交流的场所。因此中小城镇滨水空间情感氛围的营造关系到居民生存质量的好坏,更关系到城镇更新发展的前途。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面临的却是心理层面精神寄托的遗失与归属感的丧失。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在滨水空间发展建设与人的精神寄托二者之间寻求平衡,是当下中小城镇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运用“场所精神”理论探讨滨水空间的使用者如何实现与场地的精神对话,从而赋予滨水空间更多的生命力与活力,达到人与场地和谐共生的发展态势。
  本文对中小城镇滨水空间的场所精神从定向与认同两个层面解析。在定向分析层面,将影响场所精神定向解读的重要因素分为三个方面,空间结构、空间尺度与可达性。将城镇空间以城市意象的五要素为认知前提,划分为城市-区域尺度、节点-城市尺度、标志物-节点尺度。针对每一个方面都从三个尺度运用空间量化分析为主,定性描述为辅的方法进行合理、全面的解析,从而完成场所精神定向层面的构建。在认同体验层面,将体验方式分为知觉体验、情感体验和行动体验,运用相对应的社会调查法探究每一种方式会产生的体验感知的内容,从而完成认同体验层面的构建,最后确定中小城镇滨水空间场所精神的构建模式。
  我们将构建的场所精神框架模式应用于沂南县界湖镇滨水空间现状评价中,分别对城镇空间的山水格局、河网水系以及滨水空间从定向与认同两个方面进行现状评价,发现山水格局是人们对居住地产生依赖感的重要因素,然而河网水系与滨水空间在场所精神营造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于是我们对现状空间环境进行改进与设计,将构建的场所精神框架应用于界湖镇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中,从水系景观规划与滨水空间景观规划两个方面进行解析,力求找回界湖镇滨水空间缺失的场所精神,实现人与空间的精神交流,营造人与界湖镇滨水空间和谐相处的氛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