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施肥模式对土壤供磷能力及水稻磷营养的影响研究
【6h】

施肥模式对土壤供磷能力及水稻磷营养的影响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田间试验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处理与设计

2.2 样品采集与相关指标的测定

2.2.1 土壤和植株样品的采集

2.2.2 土壤基础性质的测定

2.2.3 土壤P吸附与解吸特性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

3.1.1 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3.1.2 对土壤pH和CEC的影响

3.1.3 对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3.1.4 对土壤01sen-P含量的影响

3.1.5 对土壤磷素活化系数的影响

3.2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磷吸附特性的影响

3.2.1 对土壤磷吸附量的影响

3.2.2 土壤磷吸附量与土壤肥力指标的相关性

3.2.3 对土壤磷吸附参数的影响

3.2.4 土壤磷吸附参数与土壤肥力指标的相关性

3.3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磷解吸特性的影响

3.3.1 对土壤磷解吸量的影响

3.3.2 对土壤磷累积解吸率的影响

3.4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磷营养的影响

3.4.1 对水稻植株磷含量的影响

3.4.2 水稻植株磷含量与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及土壤理化特性的关系

4 讨论

4.1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红壤稻田土壤肥力指标的影响

4.1.1 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4.1.2 对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及土壤磷素活化系数的影响

4.2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红壤稻田土壤磷吸附特性的影响

4.3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红壤稻田土壤磷解吸特性的影响

4.4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处理对水稻植株磷营养的影响

4.4.1 对各生育期水稻植株磷含量的影响

4.4.2 水稻植株磷含量与土壤理化指标的关系

4.5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红壤稻田土壤磷水体污染风险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声明

展开▼

摘要

基于16年田间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处理对红壤稻田耕层(0-20cm)和底层(20-40cm)土壤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及其与水稻植株磷营养的关系,主要试验结果如下:
   1、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处理显著改变了土壤理化特性,其中对耕层(0-20cm)的影响尤为突出。有机养分循环利用显著增加了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其中施化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处理效果最好,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44.6g/kg,长期单施NPK化肥对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不显著。耕层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及土壤磷素活化系数均以NPK化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处理最高,分别达到0.74g/kg、22mg/kg和2.96,其次为长期单施NPK化肥处理,无化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处理对上述三个磷素肥力指标的影响不显著。
   2、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处理能显著改变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其中对耕层(0-20cm)土壤影响更为明显。有机物循环利用明显降低了耕层土壤对磷的吸附,吸附亲和力常数降幅达到61.4%,与此相反,耕层土壤磷的累积解吸量和解吸率显著提高。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与土壤磷吸附亲和力常数k、土壤磷最大吸附量Q、土壤磷吸附缓冲容量MBC和土壤磷累积解吸率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表明有机质含量是影响红壤稻田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的重要因素。
   3、在施NPK化肥基础上实行有机物循环利用显著提高了水稻对磷的吸收量,水稻根系、茎叶和稻谷中的P含量与不施肥对照比分别提高了61.3%、123.9%和43.1%,无化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对水稻植株磷素含量的影响不显著。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及磷素活化系数是影响水稻吸磷量的主要因素。
   4、施化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通过促进土壤有机质积累,显著降低了红壤稻田土壤磷的吸附性能,提高了土壤磷素的解吸率,促进了土壤磷由“汇”向“源”的转化,对提高磷肥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