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骨质疏松兔模型的建立与体外冲击波在骨质疏松局部治疗中的可行性研究
【6h】

骨质疏松兔模型的建立与体外冲击波在骨质疏松局部治疗中的可行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一. 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二. 体外冲击波的原理及其在骨科的应用

正文

实验一:去势加地塞米松肌肉注射兔骨质疏松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体外冲击波对骨质疏松兔股骨髁部松质骨影响的实验研究

1 材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三:不同能流密度体外冲击波对骨质疏松兔股骨髁部松质骨影响的实验研究

1 材料及方法

2 结果 Micro-CT 检测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骨质疏松骨折是目前严重威胁老年人生活的疾病之一。骨质疏松症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而极易发生骨折为特征,一旦发生骨折,其临床治疗非常困难,且预后不佳,极大的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病人伤残、死亡。因此,对骨质疏松的防治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对于骨质疏松的防治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但是,药物治疗周期长、副作用明显、见效慢,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骨密度及骨强度。研究证明,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reatment,ESWT)在骨折及骨不连等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在骨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骨质疏松表现为骨吸收的增强和骨形成的减弱。因此,本研究拟采用体外冲击波处理骨质疏松局部骨组织,根据体外冲击波的成骨作用,观察其能否影响骨小梁改建过程,增加骨矿含量和改善骨质量。
  实验一:去势加地塞米松肌肉注射兔骨质疏松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究应用去势加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的方法建立兔骨质疏松模型的可行性。
  方法:将24只5月龄雌性新西兰兔随机分成假手术+肌注生理盐水组(A组)、去势+肌注生理盐水组(B组)和去势+肌注地塞米松组(C组),每组8只动物。后两组动物行双侧卵巢切除术。术前和术后2、3月时采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测量仪及术后3月应用micro-CT进行测量分析。
  结果:术后3月双能X线测得C组兔腰椎和股骨近端的BMD分别较A组降低30.45%和35.49%,micro-CT三维重建分析表明,在术后3月时,C组股骨远端BMD、BMC和骨小梁立体测量学的一些指标与A组的差值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骨小梁稀疏、断裂、排列紊乱,但后者更为明显。
  结论:去势+肌注地塞米松法建立新西兰兔骨质疏松症模型切实可行,造模时间较单纯去势法更短,3个月即可。
  实验二:体外冲击波对骨质疏松兔股骨髁部松质骨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对骨质疏松兔股骨髁部松质骨的成骨作用。
  方法:30只5月龄雌性新西兰兔,采用卵巢切除(OVX)去势加地塞米松肌肉注射的方法建立骨质疏松模型,3个月时BMD检测确定模型建立。将所有骨质疏松兔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其中一组为空白对照组(A组),其余两组(B组和C组)动物右侧股骨髁部进行体外冲击波(ESW)处理,冲击波能流密度为0.47mJ/mm2,脉冲2000次。于处理前(A组)、处理后4周(B组)、8周(C组)时分别处死动物,分离右侧股骨远端,进行micro-CT测量分析和HE染色观察。
  结果:micro-CT三维重建分析表明,冲击波处理后4周(B组)及8周(C组)时实验组的BMD、BMC和骨小梁立体测量学的指标与对照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其中C组的BMD分别比A组和B组增高79.9%和14.0%,尽管C组在BMD、BMC和骨小梁立体测量学等指标方面均较B组优,但两组测量结果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体外冲击波可以促进骨质疏松被处理局部骨小梁的改建,改善骨小梁的三维结构,增加骨质密度。
  实验三:不同能流密度体外冲击波对骨质疏松兔股骨髁部松质骨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能流密度体外冲击波对骨质疏松兔股骨髁部松质骨成骨作用的差异。
  方法:30只5月龄雌性新西兰兔,采用卵巢切除(OVX)去势加地塞米松肌肉注射的方法建立骨质疏松模型,3个月时BMD检测确定模型建立。将所有骨质疏松兔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其中一组为空白对照组(A组),一组为体外冲击波能流密度0.28mJ/mm2处理组(B组),另一组为体外冲击波能流密度0.47mJ/mm2处理组(C组),脉冲次数为2000次,在实验组兔右侧股骨髁部进行体外冲击波(ESW)处理。于处理后4周、8周时分二批每组处死5只动物,分离右侧股骨远端,进行micro-CT测量分析。
  结果:micro-CT三维重建分析表明,不同能流密度冲击波处理后4周时B组和C组在BV/TV、Tb.N等指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周时B组和C组分别在BMD、BMC和BV/TV、BS/BV、骨小梁连接密度等指标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其中C组的BMD和BMC分别较B组增高16.8%和10.6%,尽管C组在其他骨小梁立体测量学等指标方面均较B组优,但两组测量结果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一定范围内不同能流密度体外冲击波对于骨质疏松局部松质骨的作用结果不同,较高能流密度的体外冲击波在促进骨质疏松被处理局部骨小梁的改建,改善骨小梁的三维结构,增加骨密度中优于较低能流密度体外冲击波。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