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超声造影鉴别肝脏局灶性病变性质的临床应用研究
【6h】

超声造影鉴别肝脏局灶性病变性质的临床应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肝脏解剖概要

肝癌及肝血管瘤的发病机制

一、肝癌发病机制

二、肝血管瘤的发病机制

肝血管瘤及肝癌影像学检查

一、肝血管瘤的影像学检查

二、肝癌的影像学检查

超声造影及其临床应用

一、超声造影

二、超声造影主要临床应用

正文

实验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超声是肝脏肿瘤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部分肝脏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的二维超声图像表现非常相似,难以鉴别。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CDFI)已在临床检查中广泛应用,虽然提高了对病灶的定性诊断,但是能力有限。随着超声造影剂及造影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超声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日趋成熟,从而为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研究表明,原发性肝癌超声造影表现上具有特征性,主要以动脉相快速整体型增强为主,持续时间较短,在门脉期即呈低回声改变,总体呈现“快进快出”的改变。但是部分原发性肝癌的造影表现却不典型,与良性病如肝血管瘤变较难区分。肝血管瘤是一种良性实性肿瘤,发生在肝脏的血管瘤较其他脏器多见。本病是一种血管的先天性畸形,发生率在0.35%-2%之间。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ultrasound,CEUS)技术采用可进入组织微循环的造影剂和低机械指数连续成像方法,能够实时动态地观测肿瘤组织的血液灌注情况,在对肿瘤定性诊断的同时,也有可能间接提供肿瘤组织分化状况的信息。
  研究目的:评价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ultrasound,CEUS)量化分析在鉴别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性质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对在我院经超声检查发现有肝脏局灶性病变的57名患者进行肝脏超声造影检查。通过二维灰阶超声检查,57名患者共发现65个结节。患者在同一天先后进行肝脏超声造影检查及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术。超声造影图像超声造影图像分析及造影参数测量采用PHILIP公司QLAB造影分析软件。
  结果:根据穿刺活检病理,研究对象分为肝癌组和肝血管瘤组,其中原发性肝癌(HCC)30例(35个结节),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1-83岁,(57.13土10.77)岁;肿瘤大小1.2-16.4cm,(4.78土2.88)cm。肝血管瘤27例(30个结节),其中男性17例,女性10例,年龄25-77岁,(43.78土9.37)岁;肿瘤大小0.9-8.5cm,(4.1土2.46)cm。两组年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肿瘤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4种超声造影参数(γ曲线峰值强度、γ曲线尖度、γ曲线达峰时间、γ曲线下面积)中,肝血管瘤组与肝癌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p<0.05):γ曲线峰值强度(2.83土1.12vs14.84土7.5)、γ曲线尖度(1.10土0.72vs0.17土0.06)、γ曲线达峰时间(10.78土4.06vs7.46土5.27)。
  结论:肝脏超声造影能够反映肝结节血流灌注特征,能够有效获得超声造影参数,并有助于肝癌与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