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三种不同排龈方法对牙周组织健康的影响
【6h】

三种不同排龈方法对牙周组织健康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1 排龈方法概述

2 关于排龈技术的相关研究

3 牙周组织炎症的检测指标

正文

第一部分 临床实验部分

实验一 三种不同排龈方法对人龈沟液量及龈沟液中酶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实验二 三种不同排龈方法排龈对龈沟液中炎性因子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部分

实验三 三种排龈方法对实验动物牙周组织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排龈技术(gingivalretractiontechnique)应用在口腔修复学领域可以减少基牙预备时对牙周软组织的损伤,有助于获得精确的模型,提高修复体的边缘适合性,有利于牙周组织的长期健康。但排龈过程本身对牙周组织也存在一定损伤,本研究采用生物化学、免疫学、组织学方法,研究临床最常用的不含药排龈线、盐酸肾上腺素排龈线及排龈膏三种排龈方法对牙周损伤的大小及其恢复程度。目的是确定损伤最小的排龈方法,在义齿修复的同时尽可能维护牙周组织的健康,减少牙周组织的损伤。
  研究内容:
  临床实验研究:对牙周健康的前磨牙采用三种不同方法排龈,检测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GCF)量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酶(enzyme)、炎性因子的含量的变化;动物实验研究:对犬牙排龈后进行组织学观察,从组织学角度评价三种排龈方法的损伤大小。
  方法:(1)采用不含药排龈线、盐酸肾上腺素排龈线、排龈膏对牙周健康受试者的前磨牙进行排龈,于排龈前、排龈后30min、1d、3d、7d、14d及28d提取受试牙位GCF,称重法分析GCF量的变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GCF中AST、ALP含量的变化;(2)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 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析上述实验牙位获得的GCF中IL-1β和TNF-α含量的变化;(3)采用上述方法对犬牙进行排龈后切取局部组织,常规制片,观察排龈前、排龈后30min、1d、3d、7d、14d及28d时组织学变化。
  结果:(1)不论哪种排龈方法均可造成GCF量及其中AST、ALP含量的变化,表现为先增大,与排龈前相比有明显差别(P<0.05),而后降低,且均能恢复至排龈前水平;但以时间为整体,三种排龈方法引起的这种变化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其中,不含药排龈线组GCF量及其中AST、ALP含量均在1d时达到最大,含药排龈线组GCF和AST含量在1d时达到最大,ALP在3d时最大;排龈膏组三指标含量均在3d时达到最大值。(2)三种排龈方法均可造成GCF中IL-1β和TNF-α含量的变化,变化趋势一致,均在排龈后1d时达到最大值(P<0.05),之后缓慢下降;以时间为整体因素考虑,三中排龈方法造成GCF中炎性因子的变化存在差异(P<0.05)。不含药排龈线组IL-1β和TNF-α含量分别在28d和14d恢复至排龈前水平(P>0.05);含药排龈线组和排龈膏组TNF-α在28d恢复(P>0.05),而IL-1β在排龈后28d时仍较排龈前高(P<0.05)。(3)三种排龈方法均造成局部牙周软组织发生组织学改变。不含药排龈线可造成龈沟上皮及牙合方结合上皮表层细胞水肿变性、细胞连接松弛,但损伤几乎不涉及上皮下方结缔组织;含药排龈线引起的上皮损伤与不含药排龈线组相似,但龈沟上皮下方结缔组织可出现少量炎细胞的浸润;排龈膏造成的损伤主要局限于龈沟上皮,对结合上皮上皮损伤较小,但其造成龈沟上皮下方结缔组织炎症最重,表现为大量的炎细胞浸润。排龈后14d时不含药排龈线组组织学结构与排龈前无明显差别,含药排龈线组和排龈膏组至28d时上皮结构基本正常,但仍有一定的炎细胞浸润。
  结论:(1)不含药排龈线、盐酸肾上腺素排龈线及排龈膏排龈对牙周组织均存在一定损伤,但均可恢复。(2)三种排龈方法中以排龈线造成的急性机械损伤最重,但其恢复较快。(3)三种排龈方法中,排龈膏造成牙周组织的机械损伤最为轻微,但其对牙周组织存在一定化学损伤,恢复较慢。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