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关闭起搏器前后血流动力学与同步性变化的临床研究
【6h】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关闭起搏器前后血流动力学与同步性变化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一、.正常心脏机械性活动

二、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的运动特点

三、CHF 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机制

正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 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普遍存在房室、室间以及室内的不同步,导致左心室射血效率低下,并形成恶性循环,成为内科治疗一大难题。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正是针对CHF这种不同步状况采取生理性起搏,恢复心脏同步性,以提高心脏机械效率。诸多研究表明,CRT不仅能明显改善 CHF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还能够显著降低CHF患者的再住院率和死亡率,已逐渐成为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法。有研究发现,持续CRT3至6个月后,左心室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容积可显著减少,而如果突然停止CRT,左心室容积不会马上恢复到治疗前的状态,表明CRT改变心室容积不是经由即刻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带来的,而是通过左心室逆重构改变的,但大约有30%~40%的CRT患者未能发生逆重构。对于非逆重构患者是否仍然获益于血流动力学以及同步性目前并不清楚,对于突然停止CRT,左心室血流动力学以及同步性变化目前研究较少。本研究选择CRT术后6月以上的患者,中断CRT,观察血流动力学以及同步性变化,探讨CRT逆重构患者与非逆重构患者血流动力学以及同步性获益情况。
  方法:
  连续选择行CRT术后6月以上的随访患者46例,根据左室收缩末容积减小>15%分为逆重构组和非逆重构组。分别在CRT开放和关闭两种模式下对两组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血流动力学以及房室、室间同步性指标,并留取心尖四腔观、心尖二腔观和心尖三腔观二维灰阶图像,脱机采用
  QLAB8.1软件测量左室内同步性指标。
  血流动力学指标:二尖瓣反流面积(MRA)、主动脉瓣上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TI-AV)、二尖瓣下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TI-MV)、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
  房室同步性指标:左心室充盈时间占心动周期比例(LVFT/T);
  室间同步性指标:心室间延迟(IVD);
  左室内同步性指标:左室12节段环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PTcs-12SD)、左室12节段径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PTrs-12SD)、左室16节段纵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PTls-16SD)。
  分别比较逆重构组和非逆重构组中断 CRT前后左心室血流动力学指标、房室同步性指标以及左室内同步性指标。
  结果:
  1.非逆重构组中位CRT时间为12(9,18)月,逆重构组中位CRT时间为12月(9,12.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以及血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CRT术后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变化率(ΔLVESV)[4.77(-11.01,8.12)vs27.54(16.79,27.54),P<0.001]以及射血分数变化率[10.26(-23.18,20.14)vs23.13(12.88,36.76),P=0.005]有统计学差异。
  2.两组患者中断CRT10分钟后MRA均增加(P<0.01),VTI-AV均减少(P<0.01)、VTI-MV均减少(非逆重构组P<0.05,逆重构组P<0.01),dp/dtmax均降低(非逆重构组P<0.05,逆重构组P<0.01);
  3.两组患者中断CRT10分钟后LVFT/T均减小(非逆重构组P<0.05,逆重构组P<0.01),逆重构组IVD减小(P<0.01),非逆重构组IVD于CRT关闭前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
  4.两组患者左室内同步化参数PTcs-12SD、PTrs-12SD、PTls-16SD在中断CRT10分钟后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无论左室是否发生逆重构的CRT患者,中断CRT10分钟后左心室血流动力学参数均显著恶化,提示CRT期间,无论逆重构患者还是非逆重构患者,均持续获得CRT的血流动力学益处;
  2.无论左室是否发生逆重构的CRT患者,中断CRT10分钟后,房室失同步均加重,而心室间同步性变化在两组间表现不同,逆重构组心室间失同步显著恶化,非逆重构组心室间失同步无显著变化。提示CRT期间,无论是否发生左室逆重构,均可持续获得房室同步性益处,逆重构患者可获得室间同步性益处,而非逆重构患者并未获得室间同步性益处;
  3.无论左室是否发生逆重构的CRT患者,中断CRT10分钟后,左心室内同步性均未发生显著性改变,这种无差异的现象,需要进一步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