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安氏Ⅱ1类错牙合拔牙矫治后牙弓形态变化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研究
【6h】

安氏Ⅱ1类错牙合拔牙矫治后牙弓形态变化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一.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牙合、骨、面的关系

二.安氏Ⅱ1类错牙合拔牙矫治的研究进展

三.牙弓形态的研究

正文

实验一 牙弓形态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的建立

1数字化牙颌模型的获取

2牙弓曲线计算机拟合系统的建立

3牙弓形态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的的功能实现

4牙弓形态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的应用

实验二 安氏Ⅱ1类错牙合拔牙矫治后牙弓形态变化的研究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安氏Ⅱ1类错牙合在我国恒牙期青少年错牙合畸形中约占23.8%,临床主要表现为上颌前突、下颌后缩,前牙区深覆牙合、深覆盖。对于这种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是一种常用的矫治方法,其目的在于利用上颌拔牙间隙解除拥挤,内收上前牙,缓解深覆盖;利用下颌拔牙间隙整平Spee曲线,矫治深覆牙合,同时前移下后牙,改善磨牙远中关系。拔牙矫治一般会带来牙弓形态的改变,而牙弓形态的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牙弓宽度、长度以及牙弓曲线的改变上。
  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在拔牙矫治后牙弓形态变化的程度,与矫治作用机制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正畸临床矫治效果的稳定性。本研究通过选择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的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分析比较患者在矫治前后牙弓不同部位牙弓宽度、长度及整体牙弓曲线的变化规律,从而分析其矫治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该类畸形确定治疗方案、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该类型错牙合畸形矫治效果的稳定性提供参考。
  论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牙弓形态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的建立。
  本部分研究的目的是针对安氏Ⅱ1类错牙合拔牙矫治后牙弓形态变化研究的需要,建立一种能够进行牙弓宽度、长度测量及牙弓曲线形态特征分析的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具体研究内容、测量实现途径如下:
  1.获取三维数字化牙颌模型:利用Zenotec Scan S100三维激光扫描仪对患者矫治前、后的石膏模型进行扫描,得到以*.stl格式(三角网格形式)存贮的三维表面点云文件,通过Geomagic Studio逆转录软件进行去除噪点、平滑补洞、拼合减点等处理,获得精细的三维数字化牙颌模型。
  2.牙弓曲线形态参数的提取:采用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原理,使用Visual Studio2005和视觉化工具函式库(VTK,Visualization Toolkit)等平台作为开发工具,建立牙弓曲线计算机拟合系统。利用该系统,首先确定牙弓形态测量平面,然后确定三维数字化牙颌模型表面牙弓曲线拟合用标志点及其在测量平面生成牙弓曲线拟合用点,最后实现牙弓曲线的拟合及拟合用点坐标的导出等功能,完成牙弓曲线形态参数的提取。
  3.牙弓形态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的功能实现:将牙弓曲线形态参数导入MATLAB软件,进行相应的数学运算任务编程,实现牙弓曲线上不同部位牙弓宽度、长度的测量及牙弓曲线形态特征分析等功能。
  第二部分:安氏Ⅱ1类错牙合拔牙矫治后牙弓形态变化的研究。
  目的:分析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拔牙矫治后牙弓形态各个方面的变化规律,为正畸临床中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30例安氏Ⅱ1类错牙合病例,分别取拔牙矫治前、后的石膏模型进行三维(3D,Three dimensional)激光扫描,获取数字化牙颌模型,利用本研究中所建立的牙弓曲线计算机拟合系统拟合出相应牙弓曲线并提取拟合用点的三维坐标,导入 MATLAB软件进行数学运算任务编程,计算上下牙弓治疗前后不同部位牙弓宽度、长度的数值。通过配对t检验方法对矫治前后不同部位牙弓宽度、长度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生成治疗前、后牙弓形态测量分析平面上牙弓曲线拟合用点的平均牙弓曲线,比较分析安氏Ⅱ1类错牙合拔牙矫治后牙弓形态的变化。
  结果:(1)牙弓宽度变化: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经矫治后,上颌前部牙弓宽度侧切牙区、尖牙区虽有增加,但增加的量较小,侧切牙区宽度增加了1.74±1.48mm(P<0.01),尖牙区宽度增加了0.90±1.20mm(P<0.05)。上颌后部牙弓宽度在各个牙位均明显减小,第二前磨牙及第一磨牙间的宽度相对于前牙区的变化量较大,分别减小了4.08±1.32mm(P<0.001)、3.19±1.35mm(P<0.001),而第二磨牙间的宽度减小量下降为1.89±0.96mm(P<0.001)。下颌牙弓的宽度变化与上颌基本是一致的,前部牙弓宽度仅在中切牙区有少量增加治疗前后增加了0.26±0.30mm(P<0.05),侧切牙及尖牙区则未见明显改变。下颌后部牙弓宽度呈现出与上颌后部牙弓相适应的减小性变化,第二前磨牙区牙弓平均宽度治疗后减小了4.47±3.06mm(P<0.001),第一磨牙区牙弓宽度减小了2.48±1.80mm(P<0.001),而第二磨牙区牙弓宽度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变化。
  (2)牙弓长度变化: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经矫治后,上颌尖牙区牙弓长度增加1.18±1.19mm(P<0.05),增加量比较小,而上颌后部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及第二磨牙区牙弓长度分别减少了5.96±3.14mm(P<0.001),6.53±2.04mm(P<0.001)及6.35±1.79mm(P<0.001),其长度的变化量要大于前部牙弓。下颌牙弓前部及后部长度的变化与上颌是一致的。
  (3)牙弓弓形形态的变化:根据30例患者治疗前后所有的牙弓曲线拟合用点计算出上下颌矫治前后的平均点分布图,从分布图展现出来的牙弓弓形形态看,治疗前后上、下颌牙弓的弓形形态基本是一致的,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结论:本研究的上述结果提示,对于安氏Ⅱ1类错牙合拔牙矫治来说,其矫治后牙弓形态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对于这些安氏Ⅱ1类错牙合拔牙矫治前后牙齿位置在矢状向上存在明显位移的患者,左右两侧同名牙间的宽度变化并不能准确地反映牙弓弓形宽度的变化。结合本研究关于矫治后牙弓长度在前、后部均有减低的结果进行分析,安氏Ⅱ1类错牙合拔牙矫治后,上述左右同名牙间宽度的变化的一个重要机制为矢状向上牙齿位置的前后移动,造成了其在水平横向上宽度及长度的变化。本研究的结果说明,牙弓形态的拟合提取在分析拔牙患者的牙弓形态的变化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中建立的牙弓形态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可作为牙弓形态的拟合提取工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