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小麦突变体DC20矮秆基因的定位及GA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6h】

小麦突变体DC20矮秆基因的定位及GA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矮秆基因的分类研究

1.1 矮化专性寡基因和非专化基因

1.2 赤霉素反应不敏感基因和敏感基因

1.3 小麦主效矮秆基因研究

2 小麦矮杆基因的鉴定方法

2.1 系谱追踪法

2.2 赤霉素反应鉴定

2.3 分子标记鉴定

3 小麦矮秆基因分子标记鉴定的类型

3.1 RFLP标记

3.2 RAPD标记

3.3 SSR标记

4 小麦矮杆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现状

4.1 国外研究现状

4.2 国内研究现状

5 Rht基因致小麦矮化的机制

5.1 矮秆基因编码蛋白结构特点研究

5.2 赤霉素不敏感矮秆基因致矮化机制研究

5.3 赤霉素敏感矮秆基因致矮化机制研究

6 小麦矮化育种

6.1 矮化育种的意义

6.2 小麦矮化百种的现状

6.3 小麦矮源材料

6.4 我国主要小麦矮源分布

7 主要Rht基因在育种中的利用及其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7.1 Rht1(Rht-B1b)和Rht2(Rht-D1b)基因

7.2 Rht3(Rht-B1c)基因

7.3 Rht8和Rht9基因

7.4 Rht10基因

7.5 Rht12基因

7.6 矮杆基因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利弊分析

8 诱变技术在育种中的作用

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DC20矮秆基因的遗传分析及定位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植物材料

1.2 实验试剂

2 技术路线

2.1 矮秆突变体DC20的鉴定

2.2 矮秆突变体DC20的矮秆性状的遗传特点及SSR标记定位

3 试验方法

3.1 试验材料田间种植及株高性状调查

3.2 苗期赤霉素(GA3)反应鉴定

3.3 苗期多效唑(PAC)反应鉴定

3.4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纯化

3.5 高、矮秆池和优选小群体的构建

3.6 矮秆基因的SSR标记分析

3.7 标记的筛选与数据分析

3.8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与基因定位

4 结果与分析

4.1 DC20穗下节间矮化分析

4.2 苗期赤霉素和多效唑鉴定

4.3 DC20的株高鉴定与遗传特点分析

4.4 基因组DNA的琼脂糖检测

4.5 矮秆基因连锁SSR引物的筛选

4.6 矮秆基因与标记的连锁分析

4.7 矮秆基因的标记定位

5 讨论

5.1 苗期赤霉素鉴定

5.2 利用BSA结合PSG进行基因定位

5.3 矮秆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5.4 存在问题与需进一步解决方法

第三章 矮秆基因对GA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植物材料

1.2 试验试剂及耗材

1.3 引物序列

2 实验方法

2.1 小麦叶片总RNA的提取

2.2 RNA的纯化及检测

2.2 合成单链cDNA

2.3 基因的Real-time PCR分析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总RNA检测

3.2 矮秆基因对GA合成及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3.3 GA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对外源GA3处理的响应模式

3.4 GA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对外源GA3处理的响应模式

4 讨论

4.1 矮秆基因与矮化机制

4.2 有关GA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的研究

4.3 有关GA信号转导途径作用因子的研究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写词表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展开▼

摘要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作为世界性的粮食作物,小麦的增产对农业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绿色革命”使得矮化育种成为小麦高产育种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只有少数几个矮秆基因在育种中被广泛利用。大面积的使用同一类型的矮秆基因限制了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也容易造成“遗传脆性”等不利影响。因此,发掘利用新的矮秆基因和矮源材料是当前小麦矮化育种的主要目标。 新种质DC20是经185Gy高能混合粒子场处理得到的矮秆突变体。本研究为给DC20的利用提供依据,采用田间观察、赤霉酸鉴定以及SSR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种质的矮秆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矮秆基因对突变体内GA合成及信号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与野生型D6-3相比,矮秆突变体DC20的矮化性状主要表现为各节间长度的缩短,且穗下第五节间(基部第一节间)对矮化贡献最大。 2、苗期赤霉素鉴定结果表明,矮秆突变体DC20为赤霉素反应敏感类型,且DC20的敏感性较野生型更强。 3、以矮秆突变体DC20与高秆材料杂交,杂种F1代的株高接近中亲值,在F2群体中高秆和矮秆分离比例符合3∶1;回交群体高秆和矮秆分离比例符合1∶1,表明DC20的矮秆性状受一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 4、利用F2群体和BC1F1群体的基因型和株高数据连锁分析显示,标记Xgwm537与矮秆基因连锁。在F2群体中,矮秆基因与标记Xgwm537的遗传图距为3.8 cM;在回交群体中两者的遗传图距为4.7 cM。研究发现DC20携带的矮秆基因不同于Rht13,有可能是一个位于7B染色体短臂上的新矮秆基因,暂命名为RhtDC20。 5、选取16个与GA生物合成及信号途径相关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结果表明,在合成途径中GGPS4和GA3基因都显著下调,下调倍数分别为2.56、20;信号转导途径中正向因子基因GAMYB显著下调,下调3.10倍,反向作用因子基因GAI显著上调,上调倍数分别为2.25。 6、矮秆基因对GGPS4、GA3和GAMYB的抑制及对GAI、SPY的促进作用可被外源活性GA3解除。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