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明清运河水次仓研究
【6h】

明清运河水次仓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前言

第一节 研究现状及意义

第二节 相关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本文布局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古代水次仓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水次中转仓

第二节 魏晋隋唐时期水次仓的发展

第三节 宋元时期水次仓制度的逐渐成熟

第二章 明清运河水次仓的设置沿革

第一节 明代五大运河水次仓的设置沿革

第二节 清代六大水次仓的设置沿革

第三节 明清运河区域范围内的小型水次仓

第三章 明清运河水次仓的管理运作

第一节 明代运河水次仓的管理运作

第四章 运河水次仓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节 水次仓的政治军事功能

第二节 明清运河水次仓的社会救济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非常重视漕运,历代封建王朝都视漕粮为“天庾正供”,为了将大量的税粮通过水路运往京城或其他军事要地,中央政府往往在人工或自然河流沿岸设立水次仓储,以便转运存储漕粮。水次仓的雏形最早出现于秦代,其后经过魏晋隋唐时期的形成与发展,其功能与管理制度也日益完善与成熟,运输的途径也逐渐由自然河流向人工河道转变。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国家对漕运重视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水次仓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显著,对国家与社会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明清两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大一统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强化与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清统治者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满足边疆及皇室、百官、卫所对粮食的需要,对漕粮运输极为重视,而水次仓正是国家为保障漕粮运输而设立的。明初疏通了严重淤塞的会通河与通惠河,先后在运河沿岸的天津、德州、临清、徐州、淮安设立了国家大型水次仓储,这些水次仓每年转运存储江南、江北有漕省份的漕粮数百万石,有力的维持了中央政府的正常运转。清朝统治者对水次仓建设也非常重视,又在江宁、凤阳设水次仓,使水次仓的规模与设置区域进一步扩大。除此之外,明清两朝为方便百姓缴纳漕粮,还在一般性的州、县、乡镇设立小型的水次仓。这些小型水次仓主要分布于与大运河相连的人工或自然河道沿岸,尽管其同样起着维护国家漕粮供应,保障国家税收的作用,但是其规模、管理机构的完善程度、功能涵盖范围都无法与国家大型水次仓相比。
  为加强对水次仓的管理,明清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了一系列机构对其进行管辖。明永乐时户部派出专门的户部主事管理仓储的运作,另外还有仓大使、副使、攒典、斗级、修仓夫等。宣德年间,宦官作为一种外来势力逐渐渗透到仓储部门,他们不仅贪污受贿、祸害百姓,而且扰乱仓纪,盗窃仓粮,对水次仓的正常运转产生了巨大的危害。清初继承了明朝水次仓的管理制度,在中央设立云南清吏司管理漕运与仓储,并派户部监督主持仓务。但是由于清朝一直实行长运法,加之漕粮改折数量较大,所以水次仓存粮数量不是很大,其管理方式也多有反复,经历了户部监管、粮道管辖、地方钞关或州府管理的转变。
  明清水次仓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政治方面主要是供应京城皇室、官僚对粮食的需要,保障灾荒时的赈灾与救济,以维持封建机构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的稳定。军事功能则为了保障边疆军队及战时的粮食需求以及全国各地卫所的日常开支。经济上则起着调节粮食价格,保持市场稳定的作用。
  明初与清初由于国家对漕粮的需求量庞大,所以水次仓的功能发挥的比较充分,对维护封建统治和国家稳定起着重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河道的淤塞、漕粮的改折、吏治的腐败以及内外矛盾的激化,水次仓也逐渐走向衰败。纵观明清两朝水次仓的兴衰,从中可以看出国家的政治行为一直是影响水次仓运作的主要因素,而百姓、市场甚至经济规律的作用一直微乎其微。所以在研究明清漕运与仓储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漕运与仓储本身的研究,而更要关注国家的政治行为对仓储的影响,更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从中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