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同煤田石炭二叠系煤层赋存特征及控煤作用
【6h】

大同煤田石炭二叠系煤层赋存特征及控煤作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完成工作量

1.6 研究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理概况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地层分布

2.3.1 寒武系地层

2.3.2 奥陶系地层

2.3.3 石炭系地层

2.3.4 二叠系地层

2.3.5 侏罗系地层

2.3.6 白垩系地层

2.3.7 新生界地层

2.4 岩浆岩活动

2.5 盆地演化特征

第三章 煤层赋存规律

3.1 主含煤地层的特征

3.1.1 太原组含煤地层

3.1.2 山西组含煤地层

3.1.3 实测典型剖面

3.2 煤层赋存特征

3.2.1 太原组主采煤层

3.2.2 山西组主采煤层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沉积环境、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的控煤作用

4.1 古植物和古地理控煤作用

4.1.1 古植物

4.1.2 古地理

4.2 沉积环境控煤作用

4.2.1 含煤沉积体系的类型

4.2.2 沉积相类型

4.2.3 控煤作用分析

4.3 构造活动控煤作用

4.3.1 研究区构造概况

4.3.2 构造控煤样

4.3.3 构造控煤分析

4.4 岩浆活动控煤作用

4.4.1 煌斑岩赋存规律

4.4.2 煌斑岩控煤作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在充分收集大同晚古生代含煤盆地以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分析的方法,以煤田地质学、沉积学和构造地质学为指导,开展大同煤田石炭二叠系煤层的赋存规律和控煤作用研究,旨在为石炭二叠系煤层开发利用和生产布局提供依据。
   1、大同煤田上石炭统太原组2号煤层在煤田北部的四台、马脊梁一带,南部南阳坡、增子坊和辛屯一带,煤层厚度在2-5m之间;最厚处在小峪、王坪一带,可达9m;煤田中部的塔山、潘家窑和马道头等地区煤层厚度在0-1m之间,大部缺失。3号煤层主要分布在大同煤田中部,厚度一般在3-5m,最厚处位于小峪地区,可达10m以上;北部的四台和同忻一带以及南部的南阳坡以南3号煤大部缺失。5号煤层全区分布,北部的四台、同忻井田以及南部的马道头至南阳坡以南地区煤层厚度多数在7-9m,最厚处达12m以上;中北部的东周窑和塔山一带厚度相对较薄,4-7m。太原组8号煤层在煤田中全区分布,多数3-5m。在南阳坡以南地区和塔山、马脊梁一带厚度为5-7m,仅在马道头井田中部及其以南地区厚度小于2m。下二叠统山西组山4号煤层主要分布在煤田的中北部的塔山和东周窑地区,厚度在3-5m;吴家窑。小峪和王坪地区,厚度在3m左右;潘家窑向南至马道头一带厚度仅0-1m;南阳坡以南缺失煤层。
   2、大同煤田上石炭统的太原组共含有10层煤层,其中8、5、3、2号煤层为主采煤层,下二叠统山西组赋存山1、山2、山3、山4共4层煤层,仅山4号煤层局部可采。各煤层的聚煤特征决定于其沉积环境。10号和9号煤层形成于主河道改道较频繁的分流间湾环境,故局部发育;8号煤层形成于长期稳定的泥炭沼泽环境;5号煤层形成以后,大同地区的沉积环境进入曲流河沉积体系阶段,直到早二叠世山西期,逐渐演化为辫状河沉积环境。从而控制了上石炭统太原组中上部至下二叠统山西组各煤层的聚煤特征,导致以后的煤层分布和厚度均有差异。
   3、大同煤田为一向斜盆地。在盆地中部主要控煤构造样式是堑垒构造,使原本统一的煤层被分割为数个块体。在煤田的东南部构造较为复杂,主要受逆冲断层影响,使煤层产状急剧变化、倾角增大、直立乃至倒转。
   4、大同煤田塔山井田山4号、2号、3-5号和8号煤层中均有煌斑岩呈岩床状侵入,常分支分叉,破坏煤层的原有结构,并使其上下的煤层天然焦化,丧失了原有的利用价值。煌斑岩的侵入导致局部煤层已不可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