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融合与认同:明清以来德州苏禄东王后裔研究
【6h】

融合与认同:明清以来德州苏禄东王后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苏禄东王来华访问

第一节 古代苏禄国概况

第二节 苏禄东王访华

第三节 苏禄东王病逝德州

第二章 从国宾到编民——苏禄东王后裔在华身份的转变

第一节 苏禄东王后裔客居中国

第二节 减俸事件及其影响

第三节 苏禄东王后裔入籍德州

第三章 北营回民自然村的形成与变迁

第一节 “北营”的由来

第二节 北营村的变迁

第三节 北营清真寺

第四章 “温安夏马陈”五姓的自我认同与相互认同

第一节 “温安夏马陈”说法的由来

第二节 五姓的自我认同与相互认同

第三节于庄安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明朝实行“怀夷柔远、厚往薄来”的政策,自三宝太监郑和下南洋之后,南洋诸国纷至沓来,中外交流空前繁荣。菲律宾和中国是一水之隔的近邻,明朝永乐年间,是中菲两国关系史上往来最为频繁的时期,而菲律宾群岛南部的苏禄国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往来尤为密切。明清时期,纵观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是我国东部地区的交通大动脉,是全国政治信息沟通、南北物资输送、各地文化传播、人才交流的重要通道。德州是一个因运河而兴的城市,明清时期,德州因发达的运河航运成为全国经济文化繁荣之地。在德州市城北的北营村,坐落着一座永乐年间的苏禄东王墓,这是苏禄同我国进行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明永乐十五年(1417),菲律宾苏禄东王、西王和峒王妻率340多人的使团到中国朝贡,受到明成祖朱棣的隆重接待。之后,使团沿大运河南下归国,途中东王不幸在德州病故,永乐皇帝予以王礼厚葬。东王王妃、二王子、三王子以及侍从10人按照中国习俗留华守墓。永乐帝赐祭田数顷,免纳租税,并拨回民陈咬柱、马丑斯、夏乃马三户供役,同王妃、王子共同守墓。从此以后苏禄东王的后裔世代在德州繁衍生息,历经明、清、民国至今已近六个世纪。
  本文以苏禄东王后裔客居中国并逐渐融入中华民族为线索,分为四部分,分别为:第一部分,介绍古苏禄国的概况、苏禄东王访华的背景、苏禄东王访华过程以及病逝德州的情况,说明了苏禄东王后裔留居德州的原因。第二部分,表述苏禄东王后裔守墓而留居德州时,明王朝对其以国宾身份给予优厚待遇,之后经历减俸事件,东王后裔开始由国宾向平民过渡,最终于清初入籍德州,成为清朝的编民。通过对每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进行描述,力求清晰的呈现出东王后裔在华身份的转变。第三部分,探究北营回民自然村的形成与变迁过程,其中包括了“北营”村名的由来、北营村的变迁和北营清真寺的历史,涉及了苏禄东王后裔的人口数量变化、宗教风俗习惯和生存环境的变迁等。第四部分,解析了“温安夏马陈”五姓的自我认同和相互认同,同时介绍了“温安夏马陈”说法的由来,是对苏禄东王后裔对待自己族群历史的心理层面的探析。
  当前,对于苏禄东王后裔的研究缺乏对民间文献以及民间记忆的挖掘利用。本文试图清晰地梳理苏禄东王后裔在华生活过程,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对正史、地方志、民间文献及东王后裔的历史记忆进行解读,并从心理层面探析外来民族在民族融合过程中的对其本身的认同,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均有所创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