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晋中榆次后沟古村落生态适应性及应用策略研究
【6h】

晋中榆次后沟古村落生态适应性及应用策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论文说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及方法

1.4.1 研究对象及其典型意义

1.4.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关于(窑洞)古村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内研究现状

1.5.2 国外研究现状

1.5.3 现代中国窑洞及生土建筑的研究

1.6 论文框架

1.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实例介绍

2.1 相关概念解释

2.1.1 古村落

2.1.2 生态适应性

2.1.3 应用策略

2.2 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人居生态学理论

2.2.3 热舒适度设计原理

2.3 研究实例概况——晋中榆次后沟古村

2.3.1 后沟古村

2.3.2 后沟院落及窑洞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后沟古村落的生态适应性

3.1 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理环境

3.2 后沟古村落的生态适应性

3.2.1 地形地貌的适应性

3.2.2 水文地质及植被的适应性

3.2.3 气候特点的适应性

3.3 后沟院落及窑洞的生态适应性

3.3.1 建造方位及平面布局的适应性

3.3.2 建造方式的适应性

3.3.3 建筑材料的适应性

3.3.4 采暖方式的适应性

3.3.5 采暖材料的适应性

3.3.6 排水方式的适应性

3.3.7 通风方式的适应性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窑居建筑及新建民居的改造应用研究

4.1 关于后沟古村窑居建筑的绿色改造

4.1.1 窑洞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4.1.2 后沟古村窑居建筑发展的困境

4.1.3.后沟古村窑居建筑的改造设计

4.1.4 结论

4.2 生态技术在当代乡镇新建民居中的应用策略

4.2.1 传统民居与新建民居的比较

4.2.2 构建新型民居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后沟古村落研究对当今村镇建设的启示

5.1.当今我国村镇建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2 后沟古村落研究对当今村镇规划的启示

5.2.1 贯彻人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思想理念

5.2.2 村落空间布局中因地制宜的思想

5.3.后沟村落传统民居对当代村镇建筑设计的启示

5.3.1 与生态环境相契合

5.3.2 因材制宜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一:插图明细

附录二:表格明细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在享受物质文明带来的舒适与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恶化、资源枯竭、水土流失等问题。这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的居住环境,当务之急是要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营造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我国疆土广阔,生态环境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传统民居模式也风格迥异。长久以来,劳动人民依据环境特性营建居住空间,这些具有地域性的传统民居顺应自然、节能环保,自我调节室内微气候,在生态适应性方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现代建筑往往通过价格不菲的高科技设备改善室内环境,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使建筑与生态环境严重脱节,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环境恶化的现状使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建筑适应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研究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及其民居,深刻挖掘其对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气候环境的生态适应性,总结出生态经验与构筑技术,对当今村镇建设具有启示作用。继承与发展传统生态建筑的营造技术,不仅可以为现代建筑提供生态思路的借鉴,同时也对传统民居起到发扬光大的作用。
   山西榆次后沟古村位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独特,是晋中地区迄今为止保存较完整的因地制宜的典型范例。作者通过详细的走访调研,以古村落与生态环境的适应性为出发点,从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方面详细分析了生态环境对后沟古村落的各方面影响,提出了生态环境对其形成与发展影响较大的方面。通过分析后沟古村落在适应生态环境的进程中所发生的改变,从而总结出当地传统民居的精华所在,以便更好地应用到当地建筑的设计和发展中。通过对村落和窑居建筑的综合分析,作者发现后沟也遇到了发展的困境,而且还存在一些影响居住舒适度的问题。在借鉴前人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根据现有窑居建筑和村镇新建民居存在的问题,作者大胆提出绿色改造方案,以达到提高住户舒适度的目的。
   城市的扩张导致古村落的萧条与没落,但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正是凝结在它的一砖一瓦之中。本文详细分析了后沟古村与当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性特征,旨在探索晋中黄土高原地区传统民居的原生态构建策略,进而为当代村镇建设及建筑设计提供借鉴价值。在研究过程中,作者还针对古村落窑居建筑的不足之处提出改造方案,并将窑居建筑的生态策略和节能设施合理地应用于新建村镇建筑中,从而优化建筑室内热环境,并使建筑更加低碳环保。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本文不仅能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力度,同时也能唤起公众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进而挖掘其地域特性,提倡运用地方材料,弘扬本土文化,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借鉴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