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采空区及陷落柱的地震波场分析
【6h】

采空区及陷落柱的地震波场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以及研究意义

1.1.1 论文的选题依据

1.1.2 论文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空区及陷落柱的地质研究

1.2.2 采空区及陷落柱的地震勘探研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思路和主要成果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主要研究思路

1.3.3 论文的主要成果

第二章 采空区及陷落柱的形成及地质特征

2.1 采空区的形成

2.2 采空区的地质特征

2.2.1 空洞型采空区地质特征

2.2.2 塌陷采空区的三带划分

2.2.3 塌陷采空区上覆岩层的空间分布形态

2.2.4 塌陷采空区上覆岩层的破坏特征

2.3 陷落柱的形成

2.3.1 陷落柱的形成条件

2.3.2 陷落柱的形成

2.4 陷落柱的地质特征

2.4.1 陷落柱的形态特征

2.4.2 陷落柱的内部结构

2.4.3 陷落柱的围岩产状

第三章 采空区及陷落柱地震波的基本理论

3.1 地震波的反射与绕射

3.1.1 反射原理

3.1.2 绕射原理

3.2 采空区及陷落柱的特殊地震波

3.2.1 延迟绕射现象

3.2.2 延迟反射现象

3.3 采空区及陷落柱的波阻抗特征

第4章 采空区及陷落柱的正演模拟及波场分析

4.1 地震正演模拟

4.2 观测系统及边界条件

4.3 采空区的地震波正演模拟

4.3.1 空洞型采空区地震地质模型的正演模拟及波场分析

4.3.2 塌陷采空区地震地质模型的正演模拟及波场分析

4.3.3 双层煤层中采空区地震地质模型的正演模拟及波场分析

4.4 陷落柱的地震波正演模拟

4.4.1 陷落柱地震地质模型的正演模拟及波场分析

4.4.2 双层煤层中陷落柱地震地质模型的正演模拟及波场分析

4.5 采空区及陷落柱模拟结果的对比性分析

第5章 采空区及陷落柱的实例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煤矿采空区是人工开采煤炭资源形成的一种地质灾害体。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这些采空区受到不同程度的塌陷,导水、积水以及积气现象严重,不仅是多种矿山地质灾害的直接诱发因素,而且对矿山的安全生产工作造成影响,给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带来隐患;陷落柱是在一定的水文条件下,可溶性岩石溶蚀形成空洞,上覆岩层塌陷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质异常体。采空区与陷落柱的形成过程极为相似,都是由于空洞引起上覆岩层的塌陷而形成的,在地震时间剖面上很容易出现这两种地质异常体的错判、误判等现象,如何正确识别出采空区及陷落柱成为地震解释中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先对采空区以及陷落柱形成机理、内部成分及围岩产状等特征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为本文的分析研究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根据采空区以及陷落柱的实际赋存形态建立内部结构不同的地震地质模型,并对这些地震地质模型进行正演模拟。首先对得到的单炮记录进行分析,然后对所得到的单炮记录进行CMP抽道集、动校正、叠加、偏移等处理过程,重点是对所生成的时间剖面上的的地震波场特征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空洞型采空区会对下组煤产生屏蔽作用,塌陷采空区的下方会出现延迟反射波以及延迟绕射波的叠加波,在采空区上方会出现接近平行于煤层的短反射波;陷落柱不会对下组煤层产生屏蔽作用,且下方仅出现延迟绕射波,其中一些陷落柱自柱顶至柱底或只在陷落柱底部也会出现杂乱的反射波。根据得到的波场响应特征准确地识别出地震时间剖面上的采空区及陷落柱,以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和资源浪费。

著录项

  • 作者

    郭文峰;

  • 作者单位

    太原理工大学;

  • 授予单位 太原理工大学;
  • 学科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杨德义;
  • 年度 2015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TD325.3;P631.44;
  • 关键词

    采空区; 陷落柱; 围岩产状; 地震波场; 正演模拟;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