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山西黄土地质灾害特性及预防研究
【6h】

山西黄土地质灾害特性及预防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黄土性质相关研究

1.3 黄土地质灾害基本类型

1.4 山西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1.5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动态

1.5.2 国内研究动态

1.6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自然条件及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环境

2.1.2 气象水文

2.2 地质环境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水文地质

2.2.5 人类活动

2.2.6 植被

第三章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成因分析

3.1 地质灾害类型

3.2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3.2.1 滑坡

3.2.2 崩塌

3.2.3 不稳定斜坡

3.2.4 地面塌陷

3.2.5 地裂缝

3.2.6 泥石流

3.3 地质灾害稳定性分析

3.3.1 概述

3.3.2 基本特征

3.3.3 成因分析

3.3.4 稳定性分析

第四章 山西黄土地质灾害与降雨关联性分析

4.1 宏观统计分析

4.2 地质灾害与降雨类型、强度及时间的对应关系

4.3 地质灾害与前期累计降雨量及时间的对应关系

4.4 地质灾害与逐小时降雨量的关系

4.5 灾害处黄土抗剪强度的水敏感性试验及结果分析

第五章 地质灾害区划与分区评价

5.1 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方法

5.2 地质灾害易发区评价

5.3 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第六章 黄土地质灾害预防对策建议

6.1 山西地质环境特点

6.2 地质灾害预防工作的指导思想、规划原则

6.2.1 指导思想

6.2.2 规划原则

6.3 地质灾害预防工作

6.3.1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6.3.2 地质灾害预防体系建设工作

6.3.3 地质灾害监测工作

6.3.4 应急体系建设

6.3.5 预防措施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地质灾害是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或所生存的环境及自然社会资源严重破坏的过程,通常是在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黄土区由于黄土具有大孔隙、结构松散、垂直节理发育、湿陷性明显、抗剪性低等显著的特征,在水流及其外荷载作用下,造成了黄土高原区沟壑纵横,地形破碎的地貌特征。在此种情况的地貌特点下,地质灾害特征为分布广、种类多。据调查统计,我国1/3的山体滑坡发生在西北的黄土高原地区。本文研究的山西正是黄土地质灾害易发区,具有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等特点。
  黄土是干燥或者半干燥气候状况下形成的土状堆积物,颗粒较小,土质松散,具备直立性,通常含有碳酸钙类物质,因此遇水易溶解、崩塌。山西是黄土高原主要组成部分,其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岩土体条件,决定了山西特有的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部分黄土覆盖深厚地区,由于汛期降水集中,具备充分的动力条件,易引发自然地质灾害,由修筑房屋、煤矿采矿、修建道路等人类行为引起的各类地质灾害亦经常发生,如山体滑坡、崩塌、突发性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由此造成生命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本次山西地质灾害的研究工作针对黄土灾害较严重的区域进行,如黄河沿岸西南高原区的吕梁市,中部盆地区的忻州、临汾市,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即山西中部的晋中市,山西省东南部通称“沁潞高原”又称“上党盆地”的长治地区。研究以初期相关资料收集、现场调查及后期统计分析、室内实验为主要手段,基本查明了黄土地质分布范围、规模和结构特征;明确了山西主要地质灾害如崩滑、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其隐患的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地质构造、地貌条件等;探明了致灾作用的成因、规模、活动状况、危险程度等;统计了黄土地质灾害与降雨类型、降雨强度、降雨持续时间、降雨累积量等的关系;分析了该地区黄土抗剪强度随含水量增加的劣化规律;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与危险程度区划,为灾害预防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