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省际物流发展潜力的测度及空间统计分析研究
【6h】

省际物流发展潜力的测度及空间统计分析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本文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系统论

2.2 区位论

2.3 生态承载力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2.4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3 省际物流发展潜力测算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物流发展潜力的内涵与特性

3.1.1 物流发展潜力的内涵

3.1.2 物流发展潜力的特性

3.2 物流发展潜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物流需求潜力影响因素

3.2.2 物流供给潜力影响因素

3.3 测算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4 省际物流发展潜力测算指标体系的构建

3.5 指标体系的解释与说明

4 省际物流发展潜力的测度

4.1 数据的搜集与处理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预处理

4.2 省际物流发展潜力的测度

4.2.1 加权主成分TOPSIS价值函数模型

4.2.2 KMO和Bartlett检验

4.2.3 省际物流发展潜力的计算

4.2.4 测度结果分析

5 省际物流发展潜力的统计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时空聚类分析

5.2.1 中国省际物流发展潜力聚类分析

5.2.2 中国省际物流发展潜力差异系数聚类分析

5.3 全局与局域的空间统计分析

5.3.1 空间统计分析方法

5.3.2 全局空间统计分析

5.3.3 局域空间统计分析

6 政策与建议

6.1 给予优惠、鼓励政策,加快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6.2 采取富邻措施,加强区域合作

6.3 确立行业“高压线’’,加快物流发展潜力向发展实力转化

6.4 落实对物流行业指标数据的采集工作,改革统计工作管理模式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7.3.1 研究的不足之处

7.3.2 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物流作为一种社会经济运动的形态,自从人类社会有了商品交换开始就出现了,但人们开始重视这一社会活动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物流的重要性才逐渐被大家所认识。近年来,我国各地区都在利用资源优势,挖掘自身潜力,加快物流产业发展。然而,由于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区位及交通设施等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各省份物流产业发展潜力及开发现状都呈现出明显的非平衡性。为了实现各地区物流产业均衡发展,对我国各地区物流产业发展潜力进行准确测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在对现有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物流发展潜力的概念进行界定。首先,在系统论、区位论、生态承载力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新古典主义均衡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基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视角,从物流需求和物流供给两方面构建物流发展潜力测算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加权主成分TOPSIS价值函数模型对各地区物流发展潜力进行测度。最后,运用聚类分析和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各地区物流发展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
  (1)我国物流发展潜力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征,物流发展潜力较高的区域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物流发展潜力较低的区域多集中于西部地区。资源禀赋和区域发展政策等因素使得物流发展潜力在空间分布上仍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随机性。
  (2)我国各地区物流发展潜力和物流发展实力之间的相关程度较高,然而二者在空间分布上并非完全一致。总体来看,我国大部分省份位于第Ⅰ、Ⅲ象限,少数省份的发展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
  (3)2008-2013年,我国不同地区物流发展潜力呈现出不同的波动状态,这与自然条件、资源情况、经济条件、产业结构类型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东部地区中,北京、辽宁、山东、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区的物流发展潜力波动性较低,说明这些区域的物流发展潜力达到较为稳定的阶段;中部地区中,河南的物流发展潜力水平波动性最低;西部省份的物流发展潜力水平波动性普遍较高。
  (4)我国物流发展潜力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总体空间分布上,我国省际物流发展潜力表现出空间自相关性,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高—高集聚地区分布的空间结构,多是以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为核心的圈层空间结构,而云南、四川等西部省份则表现出明显的低—低集聚态势,并且随着物流发展潜力的整体提高,这种分布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