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预注非去极化肌松剂临床肌松效应的研究
【6h】

预注非去极化肌松剂临床肌松效应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摘要

前 言

第一章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二章结果

第三章讨论

第四章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肌松监测的临床应用

个人简介

致 谢

展开▼

摘要

目的:研究预注法对维库溴铵、阿曲库铵和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作用,评价预注法应用于临床的可行性。 方法:选择山西省肿瘤医院拟行下腹部手术的住院病人90例,采用随机方法将其分为九组(其中Ⅰ组、Ⅱ组、Ⅲ组为常规组,Ⅳ组、Ⅶ组预注维库溴铵,预注剂量分别为0.01mg/kg、0.02mg/kg;Ⅴ组、Ⅷ组预注阿曲库铵,预注剂量分别为0.05mg/kg、0.1mg/kg;Ⅵ组、Ⅸ组预注罗库溴铵,预注剂量分别为0.06mg/kg、0.12mg/kg),每组10例。术前静脉注入咪唑安定0.04mg/kg,三角肌肌肉注射氟哌利多0.04mg/kg,吗啡0.08mg/kg,阿托品0.5mg/kg。采用芬太尼3~4ug/kg,异丙酚1~2mg/kg行麻醉诱导,患者入睡后启动肌松监测仪定标,将此时单刺激引起的肌颤搐反应强度(T1)定为100%作为对照(T0),T1稳定在100%3-5分钟后,从下肢静脉快速(5秒钟内)注入肌松剂。当神经肌肉阻滞达最大程度时(T1=0)完成气管内插管并对气管插管条件作出评价。2%普鲁卡因持续静脉输注,复合吸入安氟醚,根据麻醉深度调整其吸入浓度。当肌松恢复至T1/T0=25%时间断给予肌松剂。采用OrganonTeknika(Ireland)公司生产的TOF-WatchSX加速度肌松监测仪监测拇内收肌的肌颤搐变化,测定肌松起效时间、三分钟末神经肌肉阻滞程度、达最大阻滞时强直刺激后肌颤搐计数(PTC)计数等指标。 结果: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体重、血红蛋白含量经统计学检验总体差别无显著性(P>0.05);麻醉诱导前后、插管过程的血压和心率经统计学检验总体差别无显著性(P>0.05)。肌松起效时间:①Ⅰ组~Ⅲ组肌松起效时间分别为267.29±21.91秒,191.55±29.60秒,99.52±9.42秒,经检验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即罗库溴铵(Ⅲ组)起效最快,阿曲库铵(Ⅱ组)次之,维库溴铵(Ⅰ组)最慢。②Ⅳ组和Ⅶ组起效时间(分别为126.53±12.28秒、120.72±7.93秒)明显快于Ⅰ组(P<0.01);Ⅴ组和Ⅷ组起效时间(分别为119.48±11.30秒、118.59±7.90秒)明显快于Ⅱ组(P<0.01);Ⅵ组和Ⅸ组起效时间(分别为96.07±11.60秒、100.10±8.63秒)与Ⅲ组(99.52±9.42秒)相比,P>0.05,尚不能认为其有差别。③分别将Ⅳ组和Ⅶ组、Ⅴ组和Ⅷ组、Ⅵ组和Ⅸ组相比,经统计学检验P>0.05,其差别无显著性。④维库溴铵达最大阻滞速度快于阿曲库铵和罗库溴铵,且预注法并不影响肌松药的此效应。⑤预注量为诱导剂量的20%时,维库溴铵组和阿曲库铵组各有1例患者T1/T0下降约20%,罗库溴铵组有1例下降幅度达48%。⑥各组气管插管条件均达到了较高的优良率,且各组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本试验中各组均未发现患者在注射肌松药后出现皮肤潮红、皮疹、血压下降、支气管痉挛等不良反应。 结论:预注法可缩短维库溴铵和阿曲库铵肌松起效时间,但增加预注剂量不能进一步缩短其起效时间,且有出现严重神经肌肉阻滞的危险,故采用10%诱导剂量进行预注,应用于临床安全可靠。而对于罗库溴铵,预注法效果不明显。三种非去极化肌松药起效时间存在差异,维库溴铵、阿曲库铵较长,罗库溴铵较短;肌松作用深度(神经肌肉达最大阻滞时PTC值)亦有显著差别,维库溴铵对神经肌肉的阻滞作用较强,阿曲库铵和罗库溴铵的阻滞作用相对较弱;预注给药对肌松药的神经阻滞强度无显著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