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山西晋中地区淋球菌对四类抗生素的敏感性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6h】

山西晋中地区淋球菌对四类抗生素的敏感性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 述

个人简介

致 谢

展开▼

摘要

目的:了解山西省晋中地区淋球菌对4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及耐药特点;分析淋球菌对青霉素,头孢曲松,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分子机制;淋球菌MtrRCDE排出系统与多重耐药的关系及其在淋球菌对氟喹诺酮,青霉素和头孢类抗生素不同程度耐药中的作用。 方法:(1)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山西晋中地区30株淋球菌临床分离株进行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四种药物敏感性测定。E试验对30株淋球菌进行四种抗生素的MICs测定。(2)纸片碘量法对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进行检测。(3)PCR法扩增gyrA、parC、penA、ponA、porB基因和mtrR启动子区域的13bp回文序列。(4)基因测序法对目的基因进行测序分析。 结果: (1)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分别为93.3%、80.0%、96.7%、0.0%,同时耐2种及以上抗菌药物的多重耐药率为83.3%。 (2)30株淋球菌中28株对青霉素耐药,其中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PPNG)共13株(46.4%),阴性菌株15株(54.6%)。 (3)15株β—内酰胺酶阴性,且对青霉素敏感性降低的淋球菌(CMRNG株)在penA基因的镶嵌状区域没有发现突变,但在mtrR启动子区发生A/T碱基缺失,还有2株存在penB基因区的双位点突变Gly-101—Asp,Ala-102-Asp。5株高水平耐青霉素株(MIC>8ug/mL)均存在ponA基因单位点的突变Leu-421—Pro。 (4)本次试验中,我们发现一株对头孢曲松低敏且具有多重耐药表型的菌株,PCR扩增测序后发现其存在mtrR、ponA、penB及gyrA和parC基因的突变。 (5)30株耐氟喹诺酮类药物淋球菌均存在gyrA基因单或双位点突变,突变形式主要是Ser-91—Phe和Asp-95-Gly.20株高水平耐氟喹诺酮菌株(MIC大于等于4mg/L.)存在gyrA基因双位点和parC基因单或多位点突变。ParC基因最多见的突变类型是Ser-87—Arg和Tyr-104—Tyr的双位点突变。 (6)20株多重耐药株中20株的启动子区域发生了突变,并且突变类型一致,在第13个碱基的回文序列中发生了单个A/T碱基的缺失。 结论: (1)山西晋中地区淋球菌对环丙沙星耐药已经很普遍,对青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头孢曲松仍可作为本地区治疗淋病的首选药物,研究还发现本地区淋球菌的多重耐药现象十分严重。 (2)本研究penA、ponA和penB基因突变与染色体介导的青霉素耐药密切相关,其中ponA基因突变与高水平染色体介导的青霉素耐药有关。 (3)本次实验表明,淋球菌对头孢曲松类耐药与mtrR、penB及gyrA和parC这些基因位点突变相关,与penA基因无关。 (4)淋球菌gyrA和parC基因突变在氟喹诺酮类耐药中起着重要作用,parC基因突变是导致淋球菌对环丙沙星高水平耐药的重要原因。 (5)mtrR启动子区域基因突变引起淋球菌对青霉素、头孢曲松、氟喹诺酮的低水平耐药。 (6)氟喹诺酮靶酶和MtrRCDE排出系统同时突变是淋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重要机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