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配伍对大鼠电刺激皮层惊厥阈值及癫痫患者血药浓度的影响
【6h】

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配伍对大鼠电刺激皮层惊厥阈值及癫痫患者血药浓度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缩略表

声明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研究背景

2.1癫痫的发病机制

2.2卡马西平和丙戊酸的抗癫痫机制

2.3卡马西平和丙戊酸的抗惊厥效应和药效学

2.4卡马西平和丙戊酸的相互影响

2.5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研究对象及其来源

3.2实验方法

3.3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CBZ与VPM不同剂量联合应用时的电刺激大鼠皮层惊厥效应比较

4.2 CBZ与VPM不同联合组的时效关系比较

4.3不同剂量CBZ与VPM组合时在大鼠体内的血清药物浓度比较

4.4不同剂量CBZ与VPM配伍后对患者血清药物浓度的相互影响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卡马西平与丙戊酸的配伍应用

个人简历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1探讨不同剂量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镁配伍对大鼠电刺激皮层惊厥阈值及其血药浓度的影响。
   2分析部分临床患者的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镁相互配伍后的血清药物浓度间的相互关系。
   方法:1观察大鼠惊厥阈值动态变化趋势和血药浓度
   通过建立大鼠电刺激皮层惊厥阈值和颈静脉置管模型,模型稳定后,将40只模型稳定的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即①CBZ40mg/kg+VPM90mg/kg(高剂量组)②CBZ20 mg/kg+VPM68 mg/kg(中剂量组)③CBZ10mg/kg+VPM45mg/kg(低剂量组)④假阳性对照组(实验时仅给予生理盐水)。前三组的药物均在研磨后加等量生理盐水配成浓度为10%的水溶液,然后灌胃给药,早晚各1次(8:00 Am与20:00 Pm),连续10次,共5 d,于末次给药前0.5h与给药后0.5 h、1h、2h、4h、8 h与12h(共7个时间点)测定大鼠的惊厥阈值。并在末次给药后4h抽取静脉血,离心后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检测血药浓度(峰浓度),
   2对部分难治性癫痫患者的卡马西平和丙戊酸的血清药物浓度关系进行了临床观察。
   选难治性癫痫患者32名,分为两组,分别先服用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镁1周,使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其血药浓度,然后分别加用丙戊酸镁和卡马西平,两者服用1周后再测定血药浓度。
   结果:
   1.CBZ与VPM不同剂量联合应用时的抗电刺激大鼠皮层惊厥效应比较
   给药组在给药后的各个时间点所测的惊厥阈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给药前30 min,高剂量组惊厥阈值高于中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12h内各时间点不同剂量联合组间惊厥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CBZ与VPM不同联合组的时效关系比较
   三种不同剂量组的抗癫痫作用均在给药后30 min开始起效,4 h达高峰,维持抗惊厥作用12 h,且其抗惊厥作用逐渐达峰,又逐渐下降,期间波动不大。中剂量组所达到的惊厥阈值与低剂量组的基本一致。
   3.不同剂量CBZ与VPM组合时在大鼠体内的血清药物浓度比较
   高剂量组峰浓度高于中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峰浓度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其血药浓度也增加,但低剂量组的血药浓度仍在有效浓度范围内。
   4.不同剂量CBZ与VPM配伍后对患者血清药物浓度的相互影响
   卡马西平的血药浓度在添加小剂量丙戊酸镁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戊酸镁的血药浓度在添加小剂量的卡马西平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不同剂量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镁配伍在大鼠电刺激皮层惊厥阈值测定模型的抗惊厥作用无明显差异,其血药浓度随配伍剂量的升高而升高。
   2.不同剂量的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镁配伍对癫痫患者血清药物浓度的影响不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