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山西省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及管理现状研究
【6h】

山西省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及管理现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第一部分理论框架与研究设计

第二部分山西省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现况

第三部分山西省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第四部分对策与建议

研究不足和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妇幼保健机构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目的:了解山西省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现状;探讨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途径,为建立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符合不同层级需要的妇幼卫生人才队伍提供参考建议,促进妇幼卫生事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研究方法: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的不同,课题组讨论筛选出有代表性的机构、管理人员和在岗职工人员。本课题选取省级妇幼保健院、3 所地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及其所在地市所属3家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9家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共计13家妇幼保健机构。采用问卷调查、个人和小组访谈等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调查了解山西省妇幼保健机构的人力资源现状及人员的引进、培训、考核等管理机制方面的情况。调查数据使用Excel 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妇幼保健机构卫生人力资源总体情况采用描述性分析,对卫生人员的职称、学历结构等用构成比表示;卫生人力配置公平性分析采用洛伦茨曲线(Lorenz curve)和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测量卫生人力配置的人口和地理分布公平性。
   研究结果:人员配置情况:(1)规模:2007-2009年山西省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总量呈现出比较平稳的增长态势,整体来看,省级机构增长较快,而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增长相对较慢。人员编制与现有职工总数比较,省级缺乏677人,地市级缺乏29.91人,县区级缺乏4.41人。2009年度省级保健人员仅53人(43.80%),缺乏68人;市级机构平均现有保健人员18.55人(30.41%),缺乏42.45人,90.90%市级机构不足61人;县区级机构平均现有保健人员10.97人(26.76%),缺乏30.03人,98. 32%县区级机构均不足41人。岗位设置不合理,全省妇幼保健机构中护理人员占到33.59%,执业医师(含助理)占到48.14%左右。机构层级越低执业医师所占的比重越大,护理人员比重越小,人员短缺的情况越严重。(2)质量:学历结构上,省级机构人员学历本科及以上的超过一半(52.26%),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平均每家机构拥有1.45个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县级机构几乎没有硕士/博士(占0.12%);在职称结构上,市级机构具有高级职称(含副高)的人员比例最高(12.48%),高于省级机构的11.87%和县区级的3.58%;而县级机构的初级职称人员,明显高于省市级机构。(3)公平性分布: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的配置人口公平性要优于按面积公平性,可能更多地考虑了服务人口的影响,而较少考虑地理因素对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影响。管理现状:(1)人员招聘录用情况:妇幼保健机构员工进入单位的渠道最多的是国家毕业生分配(38.31%),其次是应聘(29.26%)。员工被录用时的评价方式选择最多的两种是面试和知识技能测试,分别占38.68%和29.26%。超过一半的员工凭借专业技能的优势进入单位(51.28%),选择教育背景和工作态度员工分别占19.91%和12.37%。(2)培训情况:2009年在岗员工接受培训次数以1-2次者所占比例最高(35.75%),其次为3-5次(25.34%),13.12%的员工全年未接受过任何培训。妇幼保健机构职工接受最多的培训内容是专业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道德,比例分别为68.33%,65.46%和37.41%,员工最希望获得的培训内容为专业实践技能,其次是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形式以单位内部的培训及参加短期培训班为主。(3)考核激励情况:妇幼保健机构对在岗员工的主要考核指标是工作质量、完成工作的量、服务对象、出勤情况,分别占69.98%、63.65%、55.81%、51.58%。在岗员工奖励的最主要依据是工作完成情况,员工认为最能调动工作积极性的激励因素有:包含奖金福利在内的收入增加、职称晋升、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分别占71.34%,30.32%,24.74%和22.62%。在岗员工进行处罚的最主要依据是工作责任事故,占37.10%;其次是违反规章制度,占32.73%。主要采取扣发奖金和工资、警告、待岗或转岗的方式。
   研究结论:(1)妇幼保健机构人员编制不足,人员数量不足,岗位设置不合理。(2)妇幼卫生技术人员素质偏低,不能满足工作需求。(3)区域发展不平衡,地理配置公平性存在差异。(4)人员招聘录用方面,妇幼保健机构缺乏严格的准入制度,造成人才引不进来、优秀人才留不住的困难局面。(5)培训机会少,缺乏适当的培训需求评估;培训活动不系统,缺乏总体计划;培训形式比较单一,缺乏交流互动;举办的继续教育大多流于形式,大多数人参加继续教育主要是为了学历、晋升。对培训次数和内容满意度均不高。(6)单位考核与激励机制联系不紧密,考核结果与收入相互独立,导致员工对收入满意度不高。对策建议(1)从政府角度:发挥政府职能,加大妇幼卫生投入;规范妇幼卫生人力资源管理机制。(2)从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自身: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妇幼卫生人力发展的长效机制;多渠道、多形式提高妇幼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整合资源、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现有卫生人力资源。(3)完善妇幼保健机构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