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纳米氧化铝对血脑屏障模型通透性影响及机制的体外研究
【6h】

纳米氧化铝对血脑屏障模型通透性影响及机制的体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英文缩写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纳米氧化铝颗粒的表征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的建立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纳米氧化铝颗粒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统计学方法

4.实验结果

5.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纳米氧化铝颗粒进入血脑屏障的机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统计学方法

4.实验结果

5.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评价纳米氧化铝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初步探讨血脑屏障转运纳米氧化铝的方式。
   方法:
   1.观察纳米氧化铝颗粒(50 nm)在溶液中的分散情况:
   (1)采用Nano-ZS90纳米粒度/ZETA电位测定仪测定纳米氧化铝颗粒悬液的zeta电位及粒径。
   (2)采用电镜观察纳米氧化铝形态及尺寸。
   2.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
   (1)原代培养大乳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星型胶质细胞及免疫组化检测纯度。
   (2)共培养与血脑屏障模型有效性的鉴定。
   3.纳米氧化铝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1)以0.0125 mg/ml、0.025 mg/ml、0.05 mg/ml的纳米氧化铝对血脑屏障模型进行染毒,比较染毒前后血脑屏障模型对芦丁通透性变化。
   (2)以0.05 mg/ml纳米氧化铝对血脑屏障模型进行染毒,分别比较0、2、4、6、8h不同染毒时间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改变。
   4.血脑屏障模型转运纳米氧化铝方式:
   (1)以Cy5.5荧光标记纳米氧化铝对血脑屏障模型进行染毒,分别比较0、2、4、6、8、12h不同染毒时间对血脑屏障转运纳米氧化铝的改变。
   (2)以0.025 mg/ml、0.05 mg/mlCy5.5荧光标记纳米氧化铝颗粒对BBB模型进行染毒,比较不同染毒浓度对血脑屏障转运纳米氧化铝的改变。
   (3) Cy5.5荧光标记纳米氧化铝颗粒对BBB模型进行染毒,分别在4℃、37℃孵育,比较不同温度对血脑屏障转运纳米氧化铝的改变。
   结果:
   1.纳米氧化铝颗粒在溶液中的分散情况:
   (1)纳米氧化铝颗粒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49.2 nm,Zeta电位为47.6 mV。
   (2)纳米氧化铝颗粒粒径分布均匀,呈规则球形。
   2.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原代培养新生1-3天Wistar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及星型胶质细胞纯度大于90%,BBB有效性检测达到体外模型建立水平。
   3.纳米氧化铝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1)与0 mg/ml相比,0.025 mg/ml、0.05 mg/ml组芦丁吸光值明显增加(P<0.05)。
   (2)与0h相比,染毒2h,4h,6h,8h组,芦丁吸光值明显增加(P<0.05)。
   4.血脑屏障模型转运纳米氧化铝方式:
   (1)随时间的增加,Cy5.5荧光标记纳米氧化铝吸光值增加(P<0.05)。
   (2)与0.025 mg/ml组比,0.05 mg/ml组纳米氧化铝吸光值增加(P<0.05)。
   (3)与4℃组比,37℃组纳米氧化铝吸光值增加(P<0.05)。
   结论:
   1.纳米氧化铝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存在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
   2.主动转运、被动扩散方式参与了纳米氧化铝在血脑屏障的转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