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玉米(Zea mays L.)耐寒性研究
【6h】

玉米(Zea mays L.)耐寒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缩写

引言

研究内容

1.低温对玉米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2.不同玉米品种冷激蛋白的诱导

3.双向电泳法分离玉米冷激蛋白

4.亲子代耐寒性关系研究

5.耐寒性与田间性状的关系分析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展开▼

摘要

玉米是重要的作物,种植范围广泛,在生产过程中经常遭受冷害。低温是我国玉米产量提高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开展对玉米耐寒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目前,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本文从生理、蛋白及遗传三方面,对玉米耐寒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为研究玉米苗期生理生化反应特性的变化,以胚芽期和三叶期的玉米自交系齐319为材料,进行0℃、2℃、4℃、6℃温度下的冷处理,测定POD、CAT、S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MDA含量,结果表明:低温诱导POD、CAT、SOD活性及MDA含量、蛋白质含量增加;不同生理苗龄的玉米幼苗对低温感受有差异,0℃、2℃冷激下胚芽期幼苗表现出比三叶期更高的抗寒性,较高的冷处理温度(4℃、6℃)下三叶期幼苗的抗寒能力更强;4℃低温可以作为冷驯化的最适温度,在此温度下,胚芽期与三叶期幼苗均能获得较高的抗寒性;无论是胚芽期还是三叶期,温度越低幼苗遭受的冷害越大。 2.冷激蛋白的诱导在不同苗龄表现不一致,胚芽期玉米幼苗在各冷激温度条件下都有部分蛋白质带表达增强,但没有发现新的蛋白质。两条主要增强带分子量在40KD和26KD左右。三叶期幼苗经冷激处理后,叶片中出现分子量在80KD、45KD左右的两条新蛋白带。温度越低出现的新蛋白较少,随着温度的升高新蛋白出现的时间越迟。不同抗寒性的玉米品种冷激蛋白的诱导有差异,抗寒性越强,出现的冷激蛋白的种类越多。 3.双向电泳技术对冷激处理后大黄4079×200527幼苗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进行研究,共发现5种新蛋白,分子量分别为13KD、17KD、20KD、29KD、60KD左右,还有8种含量明显增加的蛋白点,这些蛋白均为酸性蛋白。 4.5个生理指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MDA、POD、ABA)的平均中亲优势除ABA、可溶性糖外均表现为正向优势。杂种F1与亲本的相应性状的中亲值关系比较密切,亲代与子代间显著的相关性,可利用双亲平均值预测F1表现。玉米抗寒性受细胞质影响较小,主要是核遗传。POD活性、脯氨酸、ABA主要受加性效应的影响,可溶性蛋白质及MDA含量主要受非加性效应的影响,可溶性糖含量受加性与非加性的共同作用。POD、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ABA、脯氨酸的广义遗传力远远大于狭义遗传力。 5.在抗寒性构成因素组与产量构成因素组的典型相关关系中,主要起作用的是ABA、MDA、行数、行粒数;抗寒性状构成因素组与植株性状构成因素组的典型相关分析中,主要起作用的是ABA含量、株高;植株性状构成因素组与产量构成因素组的典型相关分析中,主要起作用的是雌穗数、单株产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