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南黄海冷水团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长期变化
【6h】

南黄海冷水团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长期变化

代理获取

目录

1 大型底栖动物研究概况

1.1 绪论

1.2 研究背景

1.2.1 大型底栖动物简介

1.2.2 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功能

1.2.3 黄海及黄海冷水团概况

1.3 大型底栖动物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研究

1.3.2 底栖生物指示作用的研究

1.4 大型底栖动物研究意义及目的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调查站位

2.1.2 样品获取

2.1.3 数据与分析

2.2 结果

2.2.1 生物群落划分

2.2.2 冷水中心内外物种组成

2.2.3 丰度、生物量和优势种

2.2.4 多样性指数变化

2.2.5 ABC曲线

2.2.6 冷水中心内外的M-AMBI和AMBI

2.3 分析与讨论

2.3.1 群落结构变化

2.3.2 丰度及生物量变化特征

2.3.3 多样性指数的分布

2.4 结论

3 南黄海夏季软体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21]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调查海域及站位

3.1.2 采样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软体动物种类组成

3.2.2 主要优势种

3.2.3 物种多样性

3.2.4 丰度及生物量

3.2.5 群落结构分析

3.2.6 丰度—生物量曲线

3.3 讨论

3.3.1 生物量与丰度变化特征

3.3.2 年际群落状况及现状

3.3.3 冷水团内外群落差异

3.4 结论

4. 总结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根据1959年、2004年、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夏季航次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数据以及2011—2013年夏季南黄海大型底栖软体动物的群落资料,研究了南黄海冷水中心内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年际变化以及南黄海软体动物群落时空变化及其与黄海冷水团之间的关系。通过使用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分类多样性指数以及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 Curves)分析群落的组成与变化。应用单因素(One-way ANOVA)和双因素(Two-way ANOVA)方差分析分析群落间差异的显著性。使用AMBI和M-AMBI指数对群落环境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5个航次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125种,其中冷水中心内45种;冷水中心外104种。在50年间冷水中心内物种数呈下降趋势,但种类变化不大,优势种也未发生明显改变,冷水中心外的各项较冷水中心内变化明显。冷水团外的物种变化较明显,其中多毛类动物和棘皮动物占据优势,而冷水团内变化不明显。5个航次的调查均显示冷水团内外多毛类动物均占据优势,冷水团内的软体动物丰度显著高于冷水团外,软体动物生物量占冷水团内总生物量的38%,占冷水团外总生物量的3%。冷水团内的常见种包括薄索足蛤(Thyasira tokunagai)、秀丽波纹蛤(Raetellops pulchella)、短吻蛤科一种(Periplomatidae)、胡桃蛤科(Nuculidae)一种和日本梯形蛤(Portlandia japonica)。由于环境条件较为稳定,冷水团对于大型底栖动物,尤其是软体动物的生长繁殖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能够维持群落结构的稳定。2011—2012年的分析结果显示,3年来黄海冷水团内大型底栖软体动物的多样性高于冷水团外,丰度分布由北到南逐渐增加且冷水团内的丰度要大于冷水团外。南黄海海域整体的大型底栖软体动物群落结构稳定,与2006年相比没有较大的变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