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山西介休古村镇标志性民俗传统的变迁与重建研究
【6h】

山西介休古村镇标志性民俗传统的变迁与重建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选题的独创性与学术价值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近十年村落研究成果统计

1.3.2 近十年村落研究成果综述分析

1.4 研究目标与可行性分析

2 介休古村镇标志性民俗传统的存续状况

2.1 介休古村镇村落分布与民俗传统

2.2 标志性民俗传统中的物质文化与村落生活

2.2.1 军事设防“地上明堡、地下暗道”——张壁古堡

2.2.2 “黄金村堡”侯氏城堡式村落——北贾村

2.2.3 防御性民居群——兴地村

2.2.4 明清时空格局——南庄村

2.3 标志性民俗传统中的非物质文化与村落生活

2.3.1宗教文化——佛道和谐的古堡文化

2.3.2 村规民约——隐形的指挥棒

2.3.3 龙天信俗——兴地龙天庙民间信仰

2.3.4 水磨文化——磨沟村的自豪

2.3.5 “和”的思想——张壁人的信念

3 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民艺术

3.1 独特的兴地地域文化

3.2 洪山全料香生产技艺

3.3洪山琉璃烧造工艺

4 文化仪式、文化活动依存的村落空间

4.1 祭祀性空间

4.1.1 祭星——可罕王祠

4.1.2 神社

4.1.3 关帝庙“坐南朝北”形制

4.1.4 民间信仰空间

4.1.5 风水学说——真武殿

4.1.6 “可罕崇拜”——可罕王庙

4.2 教育性空间

4.2.1 亲情文化空间

4.2.2 公益文化空间

4.2.3 私塾文化空间

4.2.4 “龙鹤福”文化空间

4.2.5 “魁星”文化空间

4.3 公共性空间——古戏台

5 标志性民俗传统的个体记忆、个体表述与个体体验

5.1 水磨文化的个体记忆、个体表述与个体体验

5.2 窑文化的个体记忆、个体表述与个体体验

5.3 西汉介休英雄宋昌史话——孟满喜

6介休古村镇标志性民俗传统的流变与不变的文化情怀

6.1洪山源神水文化

6.2 洪山陶瓷之殇

6.3 张壁古堡“槐抱柳”

6.4 水井、涝池文化

6.5 歇后语文化

6.5.1 方言歇后语的分类

6.5.2 方言歇后语笑声中的教化功能

6.5.3 方言歇后语文化的意义

7 介休古村镇标志性民俗传统重建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7.1 “张壁古堡”新村旧村齐发展 

7.2 介休“干调秧歌”——老一辈的心声

7.2.1 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干调秧歌”

7.2.2 介休市干调秧歌传习所的建立

7.3 “红色历史追忆”——兴地革命老区

7.4 建立洪山香文化博物馆

7.5 建立南庄民俗博物馆

8 余论

8.1 介休市文化发展进程

8.2 介休市未来发展规划

8.3 存在问题与展望

8.3.1 村落中标志性民俗传统存续现状思考

8.3.2 展望——村落“活态化”乡土重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 谢

展开▼

摘要

民俗学是一种“感性的解放”,民俗学有作为生活文化去感受和体验的感性价值。面对农村的日益城镇化、空巢化,农村文物的不断被丢失和损坏等,保护传统村落、留住乡愁、留存记忆显得至关重要。现如今对于介休古村镇的研究发现,之前的研究更加偏向从宏观角度出发,缺乏微观、细致的分析,均是从单一的方面对某一个村落进行分析,缺少结合公共记忆、集体记忆、个体记忆的角度对介休传统村落标志性民俗传统的变迁与重建进行分析与考察。 为了有效的保护民俗文化,只有走进文化,才能把文化融入自己的心灵。与村落民俗传统有关的个人叙事,来源于个人在村落生活经历中的身体经验,具有身体记忆、感受的性质,原住民的这种亲身体验也会赋予村落鲜活的文化意义。口述史作为研究地方文化的活态资料,基于民俗学与口述史学的交叉探索研究这些传统村落形成的原因、民俗传统在变迁中兴盛衰落的因素,追溯村落记忆,通过分析和叙述民俗传统的变迁,研究村落的重建,提出合理的保护和建设措施。在此基础上,基于个体记忆、个体表述与个体体验视角的考察,通过一定量的个体访谈追溯不同类型人群记忆中的介休传统村落及其文化渊源,用口述史的方法通过与被访谈对象进行面对面交流,注重这些个体对于民俗传统变迁和重建后的感受、体验,根据不同老百姓的不同亲身经历及其感受来深切地感受不变的历史情怀和变了的生存状态。 本文主要就介休市传统村落中不同群体对传统村落文化的认识以及在目前严峻的形势下如何正确地抢救和保护老一辈文化精髓做具体的说明和调查,从共性和个性、纵向和横向的角度进行调查研究,在相同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区域下每个村落有各自的村落特征和特点,形成了不同的村落文化,延续了不同的村落历史,通过各个村落区别于其他村落的地方独特资源来了解村与村、村与区之间的关系,挖掘出不同村落之间共同存在的东西;纵向方面研究传统村落最初是怎样形成的,后来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横向方面研究传统村落中现在的空间布局、与其他庙宇之间的关联,加上时间、人物、事件,结合传统村落中原住民的记忆、表述与体验,充分运用村落中公共空间的功能,将整个村落和文化活态化,进而保护好传统村落中的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传统村落民俗文化更完整的保留下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