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山西沁县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展示调查研究
【6h】

山西沁县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展示调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动态

1.3 相关概念阐述

1.4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2沁县在对传统节日变迁过程的具体描述和分析

2.1自然与人文环境

2.2 节日类型与展示分析

2.3 传统节日中展示方式

2.4传统节日中展示的民间艺术

3 沁县重建传统节日展示的途径

3.1 “空间性”——建立民俗博物馆

3.1.1 关于民俗博物馆概况

3.1.2 关于民俗博物馆的民俗展览

3.2 “非常性”——开展节日主题活动

3.2.1 沁县元宵民俗文化节概况

3.2.2 沁县端午节民俗文化节的概况

3.3 “特殊性”——传统节日中民间艺术展示

3.3.1 山西沁州书会展演

3.3.2 民间七十二行技艺展演

3.3.3历史传统文化巡游展演

3.4“娱乐性”——拓展节日活动

3.4.1传统与现代元素结合

3.4.2创新民俗文化

4 沁县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展示的困境

4.1 当地政府需要正确干预

4.2 对古旧农器具的保护有待加强

4.3 有效促进传统节日与当代信息社会的融合

5 正向引导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5.1 传统节日是民族新文化的凭借

5.2 传统节日是造就和谐社会的文化动力

5.3 传统节日有助于新时代的社会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 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以传统节日的变迁与重建为方向,通过文化展示的形式,以山西省沁县为个案,对当地在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民俗文化展示的调查,引发对传统节日的当代特征和重建策略的总体性思考,具体介绍山西省沁县在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回归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分析当地政府在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保护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方面的积极干预,巧妙地把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传统活动与当代新兴节庆和谐的相融在一块,吸引广大年轻人投入其中,通过人们的共同参与,增强社会大众的保护传统节日意识和责任,并且融合新时代下的娱乐主题活动,满足人们对精神的放松,以有效地形成包容开放的节日传统,让传统节日富有新时代的活力与激情。探讨当地在复兴和重建传统节日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和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从而研究当前社会对传统节日加强重视的必要性及传统节日中民俗文化展示的可行性实践活动对公众的影响。 绪论部分从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相关研究动态、研究方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文章主体部分,从沁县当地政府、学者、商家包括民众在内的多种力量的积极介入传统节日建设,开始重视并且引导对传统节日进行有意识的重建,面对新时代的传统节日、外来节日、新兴民间节日等多种不同类型节日多元化并存的格局,当地是怎样去发展的和实践的。首先沁县当地是北方少有的湿地,以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代表,打造以水文化为特色结合端午节文化展开节日盛典。在北方举办端午龙舟赛等水上活动;其次,以当地丰富的传统文化为基础,通过展示的方式来吸引民众的眼球;通过结合当下流行的活动比如:举办钓鱼比大赛、水上大冲关、房车展演等吸引年轻人的参与。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和推广来重建传统节日。沁县的首届端午民俗文化节在2009年正式拉开帷幕。,至今为止,当地所举办的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展示活动,分别对沁县民俗博物馆和九届端午民俗文化节重对民俗文化的展示进行了详细介绍与分析。在当地政府的参与下,沁县民俗协会与当地民众对传统节日进行有意识的重建,复兴传统节日,是当今语境下的重点,结合当地政府在参与复兴传统节日的过程中所走的不同途径来展开论述;沁县民俗协会,从成立以来对当地民俗文化馆的建立以及通过长时间的民俗文化展示来广泛宣传民俗文化,对当地民众能充分了解民俗文化以及传统节日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从在不同传统节日中,沁县当地所举办的与节日相关的活动,包括不同于平日的饮食、活动中所展示的服饰、举办的端午龙舟公开赛、八音会大赛、沁州曲艺、传统庙会以及多种娱乐活动来突出我国传统节日的“非常性”,在约定俗成的重大节日里举办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活动,往往会对大众有较强的吸引力,并且让民众有一种和谐的参与感,使之情感放松,在节日里享受生活;以“沁县端午民俗文化节”为例,当地民众的热情参与度,体现出了节日传统的物质生活层面、社会生活层面以及精神生活层面已经深入人心,从而促进民俗共同体的内聚意识,彰显出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就沁县在今后开展传统节日活动与民俗文化展示的困境进行了分析总结。根据沁县在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展示中有可能的改善方式与途径进行梳理总结。 结语部分是对文章总体内容的概括,提出在当代社会中传统节日的复兴与重建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与此同时,沁县在重视传统节日并且积极展示民俗文化节对节日的保护传承和提高民族自信心有着一定的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