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光绪初年山西灾荒与救济研究
【6h】

光绪初年山西灾荒与救济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附图

绪论

一、研究回顾

二、研究意义

三、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和资料说明

第一章灾荒与灾情

第一节光绪初年灾荒的时空轨迹

第二节饥荒图景

第二章“丁戊”灾情指数分析

第一节饥不择食:灾荒时期的食物变化

第二节居高不下:灾荒时期的粮价

第三节瘟疫、狼灾、鼠患

第三章灾荒时期的山西大员

第一节知难而退的鲍源深

第二节因灾蒙冤的林寿图

第三节临危受命的曾国荃

第四节中规中矩的阎敬铭

第四章办赈中坚:李用清与马丕瑶

第一节力禁“花田”的李用清

第二节脱颖而出的马丕瑶

第五章灾荒中的州县官员

第一节各地方志中州县官员的“清官”形象

第二节、官方文献中州县官员的“贪官”形象

第三节《曾忠襄公批牍》所见州县官员的应对措施

第四节曾国荃与州县官员救荒思想上的若干分歧

第六章灾荒中的民众应对行为与观念

第一节大饥荒中民众的“孝悌”行为

第二节、大饥荒中的民众“气节”

第三节、大饥荒中的女性“节烈”行为

第四节、大饥荒中地方人士的赈济行为与思想

第七章饥荒中的外部援助

第一节外国救济

第二节江南“义赈”在山西

第八章灾荒的影响和反思

第一节灾荒的影响

第二节灾荒的反思

结语

一、五点主要认识

二、灾荒史研究中的方法论探讨

三、并未完结的课题

参考文献

学习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展开▼

摘要

自然灾害始终是人类的共同大敌,人类一直在同自然灾害顽强的斗争中艰难地发展着自己。从古到今,灾荒对人类社会的困扰从未停止,防灾减灾依然是人类面对的永恒课题。发生于光绪初年华北地区特大旱灾,波及地区广,持续时间久,影响极为深远,是中国历史上特大灾荒之一。对中国历史上这次重大灾害进行细致地研究,梳理其发生、发展的历史,不仅有助于了解当时不同层面的救济行为和举措,而且有助于揭示灾荒救治的传统与近代变迁的历史脉络。同时,对当今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减灾救灾工作的开展也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对本次大灾荒在山西的发生、蔓延和各方力量的救治情况予以展开分析和研究。 文章前两章侧重于灾情描述和灾情指数分析研究。第一章对灾荒的发生和灾情的蔓延加以梳理,展现灾荒不同阶段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着重以《晋灾泪尽图》中的十个典型事例和图画为主线,结合其他史料,描述灾荒发生时山西社会各阶层的悲惨命运,再现山西灾荒的民生图景,凸显“现场感”。第二章从食物、粮价、瘟疫和狼灾鼠患等显示灾情最为突出的指数展开分析,呈现灾荒的肆虐程度,并说明这次大灾在山西是一场以旱灾为主,多灾并发的复合性大灾荒。第三至第七章是本文重点,强调灾荒救济中人的作用。主要探讨社会各个阶层在山西自然灾害救济过程中的组织行为和应对措施。第三章阐述了山西高层四位省府大员在灾荒救济过程中的态度和认识,以及所采取紧急应对的措施,进而说明他们的不同表现,对于减轻灾荒影响、稳定社会秩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四章主要选取中间层面的两位办赈官员,考察他们在灾荒最重地区具体展开赈务工作的经历,以及形成的一些独到的救灾见解、设想和因地制宜采取的系列救济措施。第五章则通过对基层州县官员群体在灾荒中的不同表现即积极与推诿、清廉与贪婪等,分析州县官员对灾荒救济的不同认识和态度,进而在具体执行救济措施时所表现出的不同对应办法。第六章考察了乡村民众、士绅文人、地方富户、商人、女性等社会角色在灾荒中的各种表现,加以说明民间自发应对灾荒的举措和救助行为,从而丰富对灾荒救济的认识和理解。第七章对西方传教士和江南“义赈”的赈灾活动进行了论述,详细分析了他们的运作方式和救济效果,客观地评价了他们在救灾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第八章主要从人口、经济和文教等方面阐述了灾荒对山西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并就时人对这次灾荒事件的认识和反思给予了考察分析。由此,突显了此次大灾在山西地域社会中的社会经济后果。 可以看出,在面临罕见的大灾时传统的官方救济仍居主导地位,但是官员个人的素质和赈济认识直接影响着其救济工作的展开和成效。而民间自救和外部援助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是对官方救济的重要补充。整体而言,呈现出了一种“政府为主,民间为辅,南北相援,西方介入”多渠道的救灾模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