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农民失地问题研究——2002年至2007年农民失地案例分析
【6h】

中国农民失地问题研究——2002年至2007年农民失地案例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中国农民失地的基本概况

2.1 改革开放以来的耕地面积变化状况

2.2 中国失地农民数量及范围

第三章 中国农民失地的类型和特征

3.1 中国农民失地的类型

3.1.1 公益性失地

3.1.2 城市化和商业化失地

3.1.3 工业化失地

3.1.4 农业产业化失地

3.2 中国农民失地的特征

3.2.1 失地数量、速度递增与大量土地被闲置、浪费现象并存

3.2.2 违法违规的失地问题严重

3.2.3 农民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第四章 中国农民失地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4.1 农民失地引发的社会问题

4.1.1 使农民生活陷入困境

4.1.2 使农民家庭陷入贫困

4.1.3 造成极大的社会不公正

4.1.4 造成农民身份的尴尬

4.1.5 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4.2 引发社会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土地补偿制度不合理

4.2.2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4.2.3 基层政府行为缺乏自律

4.2.4 村干部行为缺乏监督

4.2.5 农民缺乏竞争力和维权渠道不畅

第五章 解决农民失地问题的对策

5.1 建立合理征地补偿制度

5.1.1 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

5.1.2 建立合理的补偿标准

5.2 全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5.2.1 建立养老保险制度

5.2.2 建立最低生活保障

5.2.3 建立医疗保险制度

5.2.4 建立就业保障制度

5.3 加强基层政府自律

5.3.1 改变征地审批权,加强土地监督权

5.3.2 基层政府履行社会职责,退出用地转让市场

5.4 完善农村村民自治

5.4.1 健全村务公开制度

5.4.2 强化村民参与意识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声明

展开▼

摘要

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土地需求日益膨胀,大量的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从而造成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农民失地后通常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农民利用地理优势,一般通过租赁房屋或做一些小买卖,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富足,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城中村。另一类失地农民则由于补偿款少难以维持生计,而不得不进城务工,这类农民的生活很容易陷入困境,他们生活没有保障,徘徊在城市的边缘,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他们游走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依靠少得可怜的征地补偿费艰难度日。本文主要关注第二类失地农民,他们日益成为中国最弱势、最缺乏保障、最边缘化的群体,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解决和处理好这部分失地农民的问题,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失地农民的政策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的压力。
  本文主要以农民失地问题为研究内容,首先在回顾我国农民失地演变过程的基础之上,描述现阶段我国农民失地的基本状况;其次搜集近五年中国农民失地案例,并在对案例进行归类整理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农民失地的类型和特征;再次梳理了农民失地后引发的社会问题,如使农民生活陷入困境,使农民家庭陷入贫困,造成社会极大的不公正,造成农民失地后身份的尴尬,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土地补偿制度不合理,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基层政府行为缺乏自律,村干部行为缺乏监督,农民缺乏竞争力和维权渠道不畅;最后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全面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加强基层政府的自律,提高村民自治的程度,监督村干部行为。
  本文在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实证角度出发,通过文献回顾、网络资源统计整理、走访土地管理部门及社会调查等多种途径收集到2002~2007年全国范围内农民失地案例76个,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并结合访谈调查获得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的第一手感性资料,为本文的完成提供了一定的现实依据。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试图探索适合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的公正、合理的解决方案,以期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长远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