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动态增强CT与PET检查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诊断价值的对照研究
【6h】

动态增强CT与PET检查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诊断价值的对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研究生导师介绍

论文说明:主要符号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研究方法

结果

1、动态增强CT检查结果

2、18F-FDG PET检查结果

讨论

1、常规CT扫描在纵隔淋巴结检查中的应用

2、增强CT扫描在纵隔淋巴结检查中的应用

3、动态增强CT扫描在纵隔淋巴结检查中的应用

4、18F-FDG PET检查在肺癌纵隔肿大淋巴结检查中的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纵隔肿大淋巴结影像学诊断的研究进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目的:
   探讨CT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诊断肺癌患者纵隔肿大淋巴结中的应用价值,并与PET检查对肺癌患者纵隔肿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进行对照分析研究。
   材料与方法:
   选取伴纵隔淋巴结肿大(短径≥10mm)的肺癌患者80例,先进行常规CT平扫检查,并对感兴趣区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动态扫描时间为:注入对比剂后30s、60s、90s、120s。80例检查对象中59例的扫描图像符合条件且有病理结果可循,故纳入研究对象中。59例肺癌中,纵隔肿大淋巴结共158个(转移性淋巴结120个,非转移性淋巴结38个)。检查完成后,对图像中的感兴趣区进行靶重建得到处理后的图像,并测量原发灶及淋巴结的CT平扫及增强各期像密度值。用Excel软件分别勾画出各自的时间一密度曲线,并分型:Ⅰ型为速升—平台型,Ⅱ型为缓慢上升型,Ⅲ型为平坦或浅波浪型,Ⅳ型为速升—速降型。结果与活检、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诊结果做对照。以病理分型为相关因素进行分组,分析纵隔肿大淋巴结的增强特点及增强曲线形态;并分析纵隔转移淋巴结的时间—密度曲线与对应肺癌原发灶曲线的相关性。计算相关统计学指标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肺癌患者纵隔肿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另收集在我院行PET。检查并伴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肺癌患者80例。61例图像符合条件,其中纳入研究的纵隔肿大淋巴结共166个。患者行常规PET检查前空腹6小时以上,常规测空腹血糖,并调节空腹血糖至6.4mmol/L以下。静脉注射显像剂18F-FDG,(5.55~7.40MBq/Kg),平静休息60分钟后行PET/CT扫描。双盲法测定纵隔肿大淋巴结的SUV。以SUVmax2.5作为阳性判断标准。分析18F-FDG PET检查方法对肺癌患者纵隔肿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
   结果:
   1.肺癌患者纵隔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的平扫密度分别为43.95±10.44HU、41.23±8.77HU。即肺癌患者转移与非转移性纵隔肿大淋巴结的平扫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2>0.05)。
   2.肺小细胞癌、肺鳞癌、肺腺癌、肺腺鳞癌的纵隔转移性淋巴结的CT平扫密度分别为34.73±5.90HU、43.79±5.08HU、53.81±8.77HU、41.56±8.41HU。肺鳞癌和肺腺鳞癌两组间的纵隔转移性淋巴结的CT平扫密度差异(P=0.344>0.05)没有显著性;余本研究中不同肺癌类型的纵隔转移性淋巴结的CT平扫密度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
   3.肺癌患者纵隔转移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净增强值分别为29.05±15.21HU、49.06±14.88HU。肺癌患者纵隔转移性淋巴结的增强程度低于非转移性纵隔肿大淋巴结(P<0.001)。
   4.肺小细胞癌、肺鳞癌、肺腺癌、肺腺鳞癌纵隔转移性淋巴结的净增强值分别为21.76±9.15HU、31.25±7.01HU、27.28±6.12HU、42.79±7.27HU。不同肺癌病理类型的纵隔转移性淋巴结的增强程度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
   5.97.5%的肺癌患者纵隔转移性淋巴结的TDC形态表现为Ⅰ型、Ⅱ型、和Ⅲ型,百分比分别为28.33%、36.67%、32.5%,只有2.5%的转移性淋巴结的TDC形态表现为Ⅳ型。86.84%的非转移性纵隔肿大淋巴结的TDC形态表现为Ⅳ型,另外Ⅰ型、Ⅱ型的TDC各占5.26%、7.9%。
   6.不同肺癌病理类型的纵隔转移性淋巴结的TDC形态构成比的分布略有差异。小细胞癌组中半数以上(58.0%)为Ⅲ型;鳞癌组中半数以上(59.26%)为Ⅰ型;腺癌组中半数以上(54.84%)的为Ⅱ型。以上三种病理类型的TDC形态分布构成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7.94.17%的肺癌患者纵隔转移性淋巴结的时间—密度曲线都与对应肺癌原发灶的TDC形态相符。肺小细胞癌、肺鳞癌、肺腺癌组的转移性淋巴结的TDC与原发灶相符的百分比分别为96%、92.59%、90.32%。
   8.以淋巴结强化曲线形态与原发灶相一致作为转移的诊断标准,判断肺癌患者纵隔肿大淋巴结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17%、86.84%、95.76%、82.5%。
   9.18F.FDG PET检查中,以SUVmax≥12.5为阳性判断标准,判断肺癌患者纵隔肿大淋巴结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68%、75%、89.92%、76.6%。
   结论:
   纵隔肿大淋巴结的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可以反映出纵隔淋巴结的强化方式、特点以及强化曲线形态,并能与原发灶做对比分析;与18F-FDG PET检查方法相比,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或相近。CT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纵隔淋巴结的检查中可以协助肿瘤分期,提高诊断正确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