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东亚视野下的韩国朝鲜时期《诗经》学研究
【6h】

东亚视野下的韩国朝鲜时期《诗经》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1.1论文的基本观点及选题意义

1.1.1选题的意义

1.1.2研究现状

1.2论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朝鲜初期《诗经》学的滥觞

2.1 朝鲜王朝《诗经》接受的背景

2.1.1《诗经》传入的前期背景

2.1.2《诗经》传入的政治、学术背景

2.2 朝鲜初期《诗经》学的发生

2.2.1朱子学的传入并定为官学

2.2.2朱子《诗经集传》的接受

2.3 权近《诗浅见录》研究

2.3.1用《大学》解《诗》

2.3.2.“正变”说

2.3.3权近对朱子《诗集传》的辨析

2.3.4权近的《诗经》学贡献

2.4 朝鲜初期《诗经》学的传播

2.4.1传播途径

2.4.2朱子《诗经》学在朝鲜的本土化接受

第三章 朝鲜中期《诗经》学的发展

3.1《诗经》学与时代文化的关联

3.1.1《诗经》学对社会的关注:汉宋兼采的《诗经》接受

3.1.2.《诗经》学对价值体系的构建

3.1.3《诗经》学走向学术的端倪:注重训诂与辨疑

3.2 以《易》解《诗》的理论构建

3.2.1 以《易》解《诗》的理论依据

3.2.2 以《易》解《诗》确立形而上的君臣秩序

3.2.3以《易》解《诗》的意义及影响

3.3 《诗经》的政教倾向

3.3.1《诗传》精神的理解

3.3.2解《诗》对国计民生的关注

3.3.3解《诗》中的求贤渴望

3.4 教育体制制约下的《诗经》传播

3.4.1小学为《诗经》传播奠定基础

3.4.2书院的儒学教育成为《诗经》传播的物质内容

3.4.3儒学化的乡约成为《诗经》民间传播的途径

3.4.4朝廷伦理价值观的倡导为《诗经》传播插上翅膀

3.4.5《诗经》在民间的传播

第四章 朝鲜后期《诗经》学的全盛

4.1《诗经》学兴盛的文化环境

4.1.1文化交流的频繁

4.1.2《诗经》学自身发展的转变

4.2《诗经》政教意义的强化

4.2.1解《诗》中求贤治民的政教志向

4.2.3以实证精神解《诗》

4.3《诗经》小学的开拓

4.3.1解《诗》注重训诂

4.3.2解《诗》开始注重校勘

4.3.3“主于诂而略于义”治诗方法

4.4以《礼》解《诗》的新动向

4.4.1以《礼》解《诗》

4.4.2以《礼》解《诗》的文化意义

4.5《诗经》理论问题的争鸣

4.5.1国风论

4.5.2.正变论

4.5.3雅颂说

4.5.4六义说

4.5.5诗传承考

4.6《诗经》文学阐释的出现

4.6.1经学下的文学阐释

4.6.2解《诗》对情感的阐发

4.6.3解《诗》对艺术审美的追求

第五章 独具朝鲜特色的经筵《诗经》学研究

5.1第一节 经筵《诗经》学的基本问题

5.1.1经筵解《诗》中的治国基本问题

5.1.2经筵解《诗》中的燕飨诗

5.1.3经筵解《诗》的学术化倾向

5.2 经筵解《诗》的诠释取向

5.2.1经筵解《诗》对“淫诗”的探讨

5.2.2经筵解《诗》对大小序的认定

5.2.3经筵解《诗》对《离骚》的接受

5.2.4经筵解诗的体例

第六章 民族危机时期朝鲜的《诗经》学阐释

6.1 朝鲜1860年后的《诗经》学概貌

6.1.1君子独善其身的《诗经》诠释

6.1.2 解《诗》中民族自我意识与“人”的觉醒

6.2 朴文镐的《诗经》学 总结

6.2.1对“风雅颂”的辨析

6.2.2《诗经》注释对传统的继承与开拓

第七章 总论:韩国朝鲜《诗经》学的人间面向性

7.1《诗经》在朝鲜的文化认同

7.1.1.文化的“原乡”与政治的“异国”

7.1.2.《诗经》注疏的不同解读脉络——以《关雎》为中心

7.2朝鲜《诗经》学诠释的本土化方式

7.2.1.用本土文字“训民正音”诠释《诗经》

7.2.2.《诗经》注释反映的是本国时政

7.2.3.《诗经》诠释在接受中流变

7.3《诗经》对朝鲜文化的影响

7.3.1构筑社会的伦理价值观

7.3.2确立社会的礼仪文化

7.3.3奠定朝鲜文学的诗教传统

7.4朝鲜王朝的儒学定国对韩国现代化进程的文化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承诺书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声明

展开▼

摘要

《诗经》是中国儒家经典,也是古代东亚国家的经典。古代东亚包括中国、韩国、日本、越南,而中国是东方文明的发源地,围绕中国形成东亚汉文化圈。在东亚汉文化圈内,韩、日、越的文化成就与中国文化的高峰与外传息息相关。17世纪后半叶到18世纪末,即中国历史上的“康乾盛世”,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之一,此时国家强盛的外在表现之一就是经学研究的繁荣与中国经典的输出。在其强大磁场的作用下,东亚诸国形成接受中国经典与研究的高潮。作为与中国毗邻的韩国,正值其封建制度的最后也是最高阶段,历史上称之为李氏朝鲜,又称朝鲜王朝。在康乾盛世的强大影响下,朝鲜的经学研究达到高潮,《诗经》注疏也达到历史之最。本论文就是以朝鲜王朝对《诗经》的接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朝鲜《诗经》学的发展过程,重在讨论朝鲜《诗经》的繁荣与整个时代政治、文化的关系,从而揭开文化繁荣的时代历史内因。本论文从比较文学的视野,研究韩国朝鲜时期《诗经》的传播与接受,从而确立该国的儒学价值观,以及形成同源异质文化的过程。 本论文共七章,抛去绪论与结论,论文主体部分为五章。第二章,朝鲜初期《诗经》学的发生。此章重在论证朝鲜初期《诗经》学发生的背景,发生的规模与现状,《诗经》与时代、政治、文化的关系以及《诗经》对后代的影响。朝鲜初期,士人解《诗》时,运用理学解《诗》,并把时代课题纳入解《诗》中,突出了朝鲜初期《诗经》注疏强烈的通经致用性,为朝鲜《诗经》学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并且一开始就带上功利性与致用性的标签,带来朝鲜本土色彩,而呈现出不同于宋代朱子学的异域特点,逐渐使《诗经》注疏走向本土化道路。 第三章,朝鲜中期《诗经》学的发展,是理论与现实的二重探索。朝鲜中期,士人把《易经》作为形而上的理论根据,对五经重新进行解读,出现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以《易》解《诗》的诠释方法。此外,朝鲜中期士祸的接连发生,再加上日本的侵略战争,朝鲜士人的解《诗》不可避免地带有对现有政治的关注,出现了《诗经》解读的政教倾向。 第四章,朝鲜后期《诗经》学的全盛。《诗经》学在此期从政治伦理层面进入到知识层面,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担负着培育民众经学价值观、以及丰富经学知识的双重作用。此期,《诗经》注疏出现井喷的态势,数量巨大,名家众多,是朝鲜《诗经》学发展的全盛时期。此时,《诗经》诠释的新特点是对训诂的关注,说明随着《诗经》的普及,士人对《诗经》的研究进入到知识层面,开始探究字词句背后的文化因素,对《诗经》的接受由义理层面深化到文化层面。此期,《诗经》诠释的另一个特点是《诗经》的文学阐释,但朝鲜后期《诗经》的文学解读,是经学视野下的文学阐释,是朝鲜儒家价值观在社会进一步深化的结果。 第五章,独具朝鲜特色的经筵《诗经》学。经筵解《诗》是朝鲜独具特色的诠释方式。朝鲜经筵的方式、内容虽取自中国,但与中国相比,则更加系统与学术化。因为经筵大臣都是朝廷重臣,故经筵解《诗》的内容多从治国角度出发,诗解有浓郁的政教倾向。经筵大臣代表了朝鲜经学发展的最高水平,他们的学术能力也代表着朝鲜治学的最高水平,故他们解《诗》也呈现出注重学术化的倾向,体现出朝鲜经筵大臣的治世取向与治学功力。 第六章,民族危机时期的朝鲜《诗经》学阐释。此时,朝鲜士人一方面把目光转向传统经学,希望通过传统经学的挖掘,找出解决社会问题的良策,朝鲜《诗经》学对五伦的重新诠释,体现出这一思路;而另一方面,士人又通过西学寻找救世良方,这必然与传统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碰撞,从而在解《诗》上也呈现出新与旧的价值理念的冲击,以及士人寻找前途的艰难探索。此外,该时期的朝鲜也是学术总结时期,朴文镐就《诗经》基本问题,也就是“风雅颂”进行辨析,同时解《诗》在继承中走向开拓。 本论文的研究跨国界,涉及到中韩两国;跨学科,涉及到文学、哲学和史学等相关学科。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笔者把中国《诗经》放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以世界性的眼光来看《诗经》对东亚文明,尤其是韩国的文化定国作用,以及韩国《诗经》学的本土化路径,从而总结出韩国如何把中国儒家经典内化为自己的文化体系,确立儒学价值观,从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与中国文化相异的同源异质文化。

著录项

  • 作者

    张安琪;

  •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

  • 授予单位 山西大学;
  • 学科 中国古代文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刘毓庆;
  • 年度 2015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东亚; 视野; 韩国; 朝鲜时期; 诗经;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