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生物刺激素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其产量影响研究
【6h】

生物刺激素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其产量影响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中 文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研究背景

1.1大豆在国内需求现状

1.2大豆品质及测定

1.3生物刺激素

1.4生物刺激素合成过程

1.5根际微生物

1.6测序技术与微生物群落生态

2、研究目的及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试剂

1.3 试验设计及土壤样品采集

1.4 采用的土壤DNA提取方法

1.4.3 采用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的磁珠法微量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方法3)。

1.4.4 采用Mobile公司的BIO-101 DNA extraction Kit试剂盒(方法4)。

1.5 DNA的质量与纯度检测

1.6 PCR扩增反应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四种粗提土壤DNA方法比较

2.2 PCR扩增结果

3 讨论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仪器

1.3 试验方法

1.3.1 胶回收测序

1.3.2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样品序列分析

Figure 3.2 Dilution curve

2.2 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2.3 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Shannon-Wiener的曲线分析

将表3.2计算所得的Shannon指数进行作图,得到 Shannon-Wiener 曲线如图3.3所示。在不同实验条件处理下,每一条曲线趋势平缓,证实测序的数据量足够丰富,能够表明绝大多数的微生物信息。

2.4 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Figer 3.4 Phylum horizontal community structure

2.5 聚类分析

施用中华费氏根瘤菌和生物刺激素会影响各细菌菌群的丰度。同时热图(图3.5)也对各样本进行了聚类分析,颜色块表示距离值,颜色越蓝表明样本之间相隔越远,颜色越红则表明距离越近,相似度就越高。通过聚类树亦可看出样本间的距离关系。处理S2与S3最先聚集于一起,处理S4与S5聚集于一起,最后再与处理S1聚集于一起。说明S2与S3细菌菌群相似,S4与S5细菌菌群相似,处理S1与S2、S3、S4和S5细菌菌群相似性低,五个试验组和CK组有明显差别。

2.6 部分菌在genus水平的结构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通过对高通量测序的结果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可以得出:与CK组相比,处理S1加入了中华费氏根瘤菌,使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下降,变形菌门相对含量增加,且根瘤菌属数量增多;处理S2和S3与CK组相比,只加入了生物刺激素,表现为土壤多样性略微下降,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含量增加,且有益于大豆固氮和解磷解钾等作用的功能菌属数量都有不同程度增加,说明与处理S1相比,加入生物刺激素比直接加入根瘤菌对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影响小,生物刺激素可以促进根瘤菌的生长,增加根际土壤微生物中根瘤菌含量,达到与直接加入根瘤...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试剂

1.3 试验设计

1.3.1 植物根系采样方法

1.3.2 植株根系活力测定

1.3.4 固氮酶活性的测定

1.3.5 豆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分组的大豆根瘤菌数量情况

2.2 不同分组的大豆根系活力的情况

测定根系活力结果为(图4.2)。在苗期时试验组S1、S4和S5根系活力较高,说明加入适量根瘤菌可以促进初期植株根系的生长发育,而生物刺激素在初期并没有明显表现出对植株根系活力的提升;在初花期时,除试验组S2和S3外,大豆植株根系活力都有减弱,试验组S1减弱较明显,S4和S5大致保持在原有水平。说明伴随植株的发育,生物刺激素对其根系活力的调节作用也愈发明显:适当提高根系的活力,使植株在发育中后期的根系活力下降变缓。

2.3不同分组的大豆干重的情况

2.4不同分组的大豆固氮酶活性

固氮酶是固氮过程中最重要的反映酶,因为其能够将分子氮还原成氨,所以能够直接反映出根瘤的固氮效率[45]。我们选择在大豆植株的初花期进行乙炔处理,因为此时为结瘤固氮的高峰期,最后利用乙炔还原法测定固氮酶活性。由图4.4可以得出S2、S3、S4和S5组添加生物刺激素后能提高根瘤固氮酶的活性,同时我们通过比较S2和S3组和S4和S5组的固氮酶活性,发现80g/L生物刺激素(S3和S5)相比于40g/L生物刺激素(S2和S4)更有利于发挥其对植株及根瘤菌的促生作用,使根瘤固氮酶活性提高。而CK组和试验组S...

2.5不同分组的大豆豆血红蛋白含量情况

3 讨论与结论

1.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1.3 试验设计

1.3.2 样品消解

1.3.3 管路连接、参数设定及样品测定

1.3.4 凯氏定氮法验证

1.3.5 大豆蛋白含量的计算

2.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曲线

2.2 实际样品测定

2.3 仪器检出限

2.4 方法回收率

2.5 标准物质测定确定相对偏差

2.6 与经典方法比较

2.7 大豆蛋白含量

3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 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承 诺 书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袁鑫;

  •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

  • 授予单位 山西大学;
  • 学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梦亮;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TQ6;TQ4;
  • 关键词

    根际土壤微生物; 刺激素; 大豆; 产量;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