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边缘性角膜变性的手术疗效分析
【6h】

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边缘性角膜变性的手术疗效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主要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1.2主要仪器设备

1.3研究方法

1.4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患者一般情况

2.2 病灶特征

2.3屈光状态及植片情况

2.4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暴露后弹力层的前部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进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边缘性角膜变性患者接受板层角膜移植术前、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散光度及角膜厚度等的变化,并对行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及全板层角膜移植术患者的术后屈光状态比较,以探讨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边缘性角膜变性的疗效。
  方法:
  本研究中边缘性角膜变性患者均完善视力、散光度、病变区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术前检查。对所有患者实施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手术均由青岛眼科医院角膜病科角膜移植术操作熟练的医生进行。具体手术方式根据病灶范围大小及剩余角膜厚度决定,其中接受部分板层角膜移植组56眼,全板层角膜移植组15眼。根据病程中是否伴有明显的反复发作的眼部刺激症状,将患者分为炎症型(30例)和非炎症型(33例)。
  所有患者术后1周内每天、术后3个月内每1~2周,之后根据情况每2~3个月随诊1次。记录术后屈光状态、植片情况及并发症等。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1.患者一般情况:本研究入选患者共63例(71眼),其中男性28例,女性35例。就诊时患者年龄平均(50.35±16.78)岁。病程平均(11.00±3.54)年。术后随访(2.40±0.93)年。33例(52.38%)患者主诉仅为进行性视力下降,无眼红、眼痛病史,表现为非炎症型。30例(47.62%)患者主诉有明显的眼部刺激症状,为炎症型表现。炎症型与非炎症型患者相比TMD的穿孔率及初发年龄均无显著性差异(=0.002,p=0.964;t=-1.271,p=0.209)。2x
  2.病灶特征:角膜边缘变性病灶累及角膜鼻上、颞上、鼻下与颞下象限的比例分别为85.92%、56.34%、35.21%与25.35%。病变多呈弧形,宽度约为1.5mm~3mm,变薄区角膜厚度平均为(310.75±75.43)μm。所有患眼均表现为角膜边缘变薄,但角膜变薄程度略有差异,其中合并后弹力层膨出者19眼(26.76%),角膜穿孔者9眼(12.68%)。后弹力层膨出患者病变处角膜平均厚度为(179.57±47.40)μm。角膜穿孔的9眼中,8眼无明显诱因,1眼因轻微眼部外伤导致角膜穿孔。穿孔患者年龄(39.00±22.86)岁,低于非穿孔患者(51.71±15.13岁;t=-2.091,p=0.04)。穿孔患者与非穿孔患者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0.484,p=0.487)。
  3.屈光状态及植片情况:本研究中56眼行部分LK术,15眼行全LK术。患者平均裸眼视力由术前(0.83±0.38)logMAR提升至术后(0.35±0.18)logMAR(t=-7.304, p=0.000),且术后裸眼视力部分板层角膜移植组患者显著优于全板层角膜移植组( t=-4.085, p=0.001)。患者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22±0.09)logMAR与(0.21±0.15)logMAR(t=0.379, p=0.711)。手术前后等效球镜分别为(-2.23±2.34)D与(-0.75±2.0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7, p=0.012)。角膜植片多在术后1~2天轻度水肿,以后水肿逐渐消退。所有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明显降低( t=1.105, p=0.301)。随访期有4眼发生角膜植片上皮缺损,对症治疗后角膜上皮缺损愈合。
  4.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中并发症主要为角膜植床穿孔(7.04%),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角膜层间积液(11.27%)、新生血管长入植片(4.23%)、植片溃疡(2.82%)和角膜边缘变性复发(2.82%)。
  结论:
  本研究的结果证明板层角膜移植术是治疗边缘性角膜变性安全、有效的手段。它不仅可以去除变性的角膜病灶,重建眼部正常解剖结构,降低角膜穿孔的风险,而且可大大减少角膜散光,获得满意的视力效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