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法律素质培养研究
【6h】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法律素质培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一、前言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1、选题依据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1、论文结构

2、创新点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法律素质概述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背景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农民法律素质的界定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2、农民法律素质的界定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民法律素质的关系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实现了法制由宏观到微观的巨大突破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法律素质的内在联系

三、农民法律素质的现状

(一)新中国农民法律素质培养取得的成就

(二)农民法律素质的非法治现状

1、透视农民法律素质的两个具体镜像

2、农民法律素质低水平现状的法理性归纳

四、农民法律素质低水平现状的原因探悉

(一)从农民自身而言,乡土社会的乡土秩序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1、农民法律信仰的缺失

2、乡土秩序生命力的顽强

(二)从法律方面而言,国家制定的法律并未贴近农民的生存境遇

1、相对来说,国家制定的法律对农民而言缺乏亲和力

2、同政策相比,法律在农村社会处于弱势地位

3、在法律运行过程中,其失范状态破坏了法律的正义形象

(三)从精神领域来看,乡村生活信仰同现代法律信仰存在冲突

1、道德信仰与法律信仰的冲突

2、习惯法信仰与法律信仰的冲突

3、个人权威信仰与法律信仰的冲突

(四)从经济分析法学来看,农民朴素的经济理性延缓了权利意识的生长

1、农民权利意识淡漠原因的一般视角分析

2、农民权利意识淡漠原因的本土资源角度分析

(五)从文化层面来看,现代观念冲击了传统伦理观念

1、家庭伦理关系紧张原因的一般性解析

2、家庭伦理关系紧张原因的法律性分析

五、提高农民法律素质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完善的农村法律体系

1、结合实际,树立科学的立法指导思想

2、加强农村立法,使新情况、新问题有法可依

3、完善监督和救济制度,违法必究

4、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满足农民法律需求

(二)从农民到公民,培养农民的权利意识

1、从身份到契约,还农民"国民待遇"

2、加速利益分化和重组,为乡村市民社会的成长创造条件

3、保护农民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用权利保障权利

4、拓宽农民的利益表达渠道,保障农民的利益诉求

(三)消解价值冲突,确立农民的法律信仰

1、重视习惯法信仰和道德信仰,发挥其在法治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2、深化对信仰冲突的认识,为法律信仰的树立奠定良好精神底蕴

3、降低农民使用法律的成本,使司法资源唾手可得

4、改善农村执法、司法状况,树立良好的法律形象

5、坚持"送法下乡",提高农民法律意识

(四)走进文明,加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1、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2、加强道德文化建设

结 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 谢

展开▼

摘要

在新的时期,党对农村的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对农村发展的规律和深层次的矛盾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党高瞻远瞩,适时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战略决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农民的法律素质有着必然的和直接的联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的法律素质提出了具体的和更高的要求。虽然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当前农民的法律素质并不乐观,轻法意识、畏法意识等在农民的生活中依然根深蒂固。总体来看,农民在法律意识、伦理关系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偏差。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乡土秩序的顽强,也有法律信仰和传统道德信仰的激烈冲突;既有法治推进自身的原因,也有深层的传统文化因素。要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培养农民的法律素质,必须对中国农村的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对农村这一特殊语境保持理性,对外国法治的成例进行合理的扬弃,重视本土资源,从制度的建构、权利意识的培养、冲突的消解等方面着手,并加强法制宣传,为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