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生态开发模式分析
【6h】

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生态开发模式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前言

1.1背景意义

1.2研究现状

1.3研究内容

第2章盐碱地利用及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

2.1盐碱地及其利用研究

2.1.1土壤盐渍化的成因及危害

2.1.2盐碱地利用研究

2.1.3盐渍化治理的主要措施

2.2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2.3农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

第3章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成因及改良利用现状

3.1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成因

3.2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利用的现状

第4章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的生态开发模式

4.1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生态开发的最新进展

4.2“上农下渔”盐碱地生态开发模式

4.2.1工程开发方式及原则

4.2.2开发单元设计及利用模式

4.3“暗管排水”盐碱地生态开发模式

4.3.1暗管排水的技术流程

4.3.2暗管改碱系统的设计标准

4.4盐碱土壤生态改良措施

4.4.1激光精平土地

4.4.2深松破结

4.4.3土壤淋洗

4.4.4培肥土壤

4.4.5秸秆还田

4.4.6统筹施肥

第5章两种生态开发模式的比较分析

5.1比较设计

5.2开发投入及利用的收益情况

5.3两种开发利用模式的技术和价值比较

第6章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根据对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生态开发模式的分析研究,对“上农下渔”和“暗管排水”盐碱地开发技术的环境价值和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价。该研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结合本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民种养习惯,为在滨海重盐碱地改良中根据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生态价值的不同选择适宜的开发利用方式提供科学依据。
   结果表明:两种开发模式均可有效改良盐碱,提高土地承载力,固定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效应,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其中“暗管排水”开发模式,较适合于砂性土壤,投入较少,生态价值较高,但是经济收益相对较低。开发的条田面积较大,易于机械化作业,人均可管理面积较大,符合当地农民种植习惯,可有效缓解国家耕地紧张的局面。“上农下渔”模式,较适于土质粘重的土壤,经济收益相对较多,单位面积用工量较大,可安置较多农民就业,可有效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但该模式生产管理难度大,渔业养殖需水量较大,在目前淡水资源短缺的形势下,大面积推广受到制约。
   两种开发模式是盐碱地开发的高效生态开发模式,对于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在开发中需要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不同,坚持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到合理开发利用,以使宝贵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著录项

  • 作者

    宋绍宪;

  •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授予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学科 工业工程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魏振香,秦韧;
  • 年度 200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盐碱地;
  • 关键词

    盐碱地; 生态开发; 黄河三角洲;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