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吐哈盆地山前带中下侏罗统沉积体系分析与储层地质特征研究
【6h】

吐哈盆地山前带中下侏罗统沉积体系分析与储层地质特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沉积体系研究现状

1.2.2 储层特征研究现状

1.3 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演化特征

2.2 构造区带划分及其特征

2.3 地层特征

2.3.1 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J1-2sh)

2.3.2 中上侏罗统

第三章 沉积体系特征

3.1 物源分析

3.1.1 重矿物特征及物源分析

3.1.2 古水流特征及物源分析

3.2 沉积相标志

3.2.1 区域沉积背景

3.2.2 沉积相标志特征

3.3 沉积相类型

3.3.1 辫状河三角洲

3.3.2 扇三角洲

3.3.3 湖泊相

3.3.4 曲流河三角洲

3.3.5 冲积扇

3.4 沉积体系展布及演化特征

3.4.1 沉积体系空间展布特征

3.4.2 中下侏罗统沉积演化

第四章 储层特征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1 碎屑组分特征

4.1.2 填隙物组分特征

4.2 储层孔隙成因类型及结构特征

4.2.1 储集空间类型及其组合特征

4.2.2 储层物性分析

4.2.3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4.3 成岩作用研究

4.3.1 影响储层发育的主要成岩事件

4.3.2 成岩阶段划分

4.4 储层主控因素

4.4.1 构造作用对储层质量的控制

4.4.2 沉积条件对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

4.4.3 成岩作用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第五章 储层分类与评价

5.1 评价标准

5.1.1 储层评价分类标准

5.1.2 储层评价分类结果

5.2 区带评价

5.2.1 西部区带

5.2.2 中部区带

5.2.3 东部区带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1

图版2

图版3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通过物源分析、沉积相和沉积体系分析结合储层微观特征分析等方法,本论文对吐哈盆地山前带中下侏罗统的沉积体系和储层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
   运用重矿物分析和古水流分析方法推断出研究区中下侏罗统发育有南北两大物源体系控制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北部物源为近端物源,南部物源为较远端物源。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综合地质背景、岩性组合、沉积构造及地球化学等的分析资料,推测中下侏罗统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湖泊、曲流河三角洲以及冲积扇沉积相。整个中下侏罗统发育的有利沉积相砂体是形成优质储层的基础。
   对研究区开展了沉积体系展布特征及空间演化分析,山前带沉积体系演化经历了八道湾组沉积期的浅水河流-泛滥平原沼泽-滨浅湖体系、三工河组沉积期的浅水三角洲-泛滥平原-滨浅湖体系、西山窑组沉积期的扇三角洲-泛滥平原沼泽-滨浅湖-浅湖沉积体系、三间房组沉积期的的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泛滥平原-滨浅湖-浅湖体系、七克台组沉积期的的扇三角洲-滨湖砂坝-泛滥平原沼泽-滨浅湖-浅湖沉积体系五个明显不同的演化阶段。
   通过岩石薄片、铸体薄片、电镜等测试分析资料,研究区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其次为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明显偏低,胶结物以粘土矿物和碳酸盐胶结物为主,有少量的自生石英等其他矿物。发育的孔隙类型主要为粒内孔,其次为裂缝孔隙及粒间孔。其中裂缝能够大大提高了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有效渗透率。孔隙结构分为单峰粗孔型、单峰中孔型、单峰细孔型以及单峰微孔型四种类型。
   研究区内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以及溶解、溶蚀作用等。山前带断裂活动也较剧烈,断裂的活动对储层的储集空间也有一定的改造作用。成岩阶段主要处于早成岩阶段B期到晚成岩阶段A2期。不同层段不同埋深成岩阶段不同。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及分布规律主要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以及构造作用等因素控制。
   综合沉积、成岩、物性分析,对山前带中下侏罗统的储层进行了分类和综合评价,研究区主要为低孔特低渗、特低孔特低渗储层,以Ⅱ、Ⅲ类储层为主,但存在一定规模的良好储集层。七泉湖、恰勒坎、核桃沟、鄯勒、柯克亚等构造带中下侏罗统发育优势沉积相带,储层物性较好,且分布广泛,具有良好油气的储集能力,可作为下一步重点勘探目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