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深层砂砾岩成岩演化与次生孔隙分布规律研究——以东营凹陷陡坡带古近系为例
【6h】

深层砂砾岩成岩演化与次生孔隙分布规律研究——以东营凹陷陡坡带古近系为例

代理获取

摘要

本文以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埋深大于3500m的沙四段砂砾岩体为例,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以及分析测试资料对以其为代表的深层砂砾岩成岩演化和次生孔隙发育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
   根据古地温和镜质组反射率可将研究区深层成岩阶段划分为中成岩A期和中成岩B期。研究区深层普遍遭受强烈压实作用;发生了硅质胶结、碳酸盐胶结、硫酸盐胶结、黄铁矿胶结和粘土矿物胶结等多种胶结作用;两者使储层物性变差,原生孔隙难以保存。长石、岩屑、石英等组分溶蚀产生的次生孔隙则有效地改善了储层物性。
   次生孔缝是研究区深层砂砾岩的主要储集空间类型,包括三类裂缝、三种溶蚀孔隙以及晶间微孔和裂缝-孔隙复合系统。溶蚀孔隙受控于酸性和碱性多种成因机理,以循环热对流、断裂活动造成的大气水淋滤和超压泄露作为其主要动力机制;裂缝的成因机理主要有构造活动、异常高压以及脱水和矿物相变。研究区次生孔隙发育带主要分布在3250~3600m、3900~4200m、4800m附近和5500~5600m四个深度段内,且以前两者为主。
   东营凹陷北带深层主要发育三种孔隙.成岩演化模式:以胜坨地区为代表的中压实.较强胶结.弱溶蚀孔隙.成岩演化模式、以永北地区为代表的较强压实.中胶结.弱溶蚀孔隙.成岩演化模式和以民丰地区为代表的较强压实.较强胶结.弱溶蚀孔隙.成岩演化模式。综合分析认为,埋藏深度、原始沉积物的成分和结构、盆地的构造演化是研究区成岩演化的最基本控制因素。构造演化从宏观上控制着研究区的成岩压力场和流体场;原始沉积物的成分和结构决定了成岩物质的性质。异常高压形成的早晚决定了储层压实作用的强弱。膏盐层的发育、烃类侵位以及深部热流体参与储层成岩过程使研究区的成岩演化模式多样化。膏盐层的发育使深部储层出现温压异常,同烃类侵位一样延迟了深部储层的成岩作用进程;在不同的流体场背景中,深部热流体对储层演化有不同的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