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孤北洼陷沙三下亚段9砂组沉积与成藏特征研究
【6h】

孤北洼陷沙三下亚段9砂组沉积与成藏特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

1.3.2沉积特征研究

1.3.3成藏规律

1.4 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课题的研究方法

1.6 研究方案

1.7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孤北洼陷地质概况

2.1 孤北洼陷构造位置

2.2 孤北洼陷地层特征

2.3 孤北洼陷构造背景

2.4 孤北洼陷沉积背景

2.4.1 宏观沉积特征

2.4.2 孤北洼陷重力流沉积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地层划分方案

3.2 地层对比结果

3.3 地层对比认识

第四章 沉积特征及砂体分布

4.1 微构造及断层对沉积的控制

4.2 沉积相与沉积模式

4.2.2 单井相

4.2.3 测井相分析

4.2.4 地震相分析

4.3 9砂组砂体展布规律

4.4 地震识别砂体

第五章 成藏特征研究

5.1 成藏条件

5.1.1 烃源岩

5.1.2 盖层条件

5.1.3 圈闭特点

5.1.4 运移条件

5.2 油藏解剖及油藏类型分析

5.3 油气成藏规律

5.3.1 纵向分布特征

5.3.2 横向分布规律

5.3.3 成藏控制因素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孤北洼陷沙河街组烃源岩厚度大、油源充足,断裂发育,易于油气运移聚集,成藏条件有利,沙三下亚段9砂组是五号桩油田主力勘探开发层系,勘探开发程度较高,上报沙三下9砂组探明储量1465万吨,已累油295万吨。砂体厚度在4-60m,平均孔隙度17.25%,平均渗透率78.34,属于中孔中渗构造岩性油藏。该区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存在构造高部位出水低部位出油现象,其原因在于沉积模式不清,9砂组地震响应是构造现象还是沉积现象认识不清,以及油藏类型及分布未精细至小层研究等问题。 在充分消化、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与认识的基础上,针对对第一手基础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的深入分析,通过开展层序划分及小层对比,对9砂组4个小层精细构造、砂体分布特征、沉积特征及油藏类型及分布规律进行系统研究。9砂组发育两种成因类型的沉积地层,一种是沉积能量向上减弱的正旋回沉积,另一种是沉积能量向上增强的反旋回沉积。细分为Ⅰ、Ⅱ、Ⅲ、Ⅳ四套小层,Ⅱ、Ⅲ小层砂体在东次洼普遍发育,油层主要集中在Ⅰ、Ⅱ小层;沙三下亚段9砂组沉积期处于深水湖盆之中,发育多期来自周边潜山的重力流湖底扇沉积,砂体成因类型有浊积水道砂体与前积朵叶砂体;其中,浊积水道砂体发育于沉积能量减弱的上升半旋回,前积朵叶砂体发育于沉积能量增强的下降半旋回,浊积水道迁移变化导致砂体与砂体互为叠置;9砂组主要发育岩性油藏、岩性上倾尖灭油藏、受断层摭挡的岩性构造油藏以及构造油藏四种类型的油藏。该区已发现的油藏东次洼内部大多数位于具有构造背景的断块圈闭中,主要受构造控制。在孤北东次洼西翼各小层砂体向西尖灭,形成断层、岩性双重控制的复合油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