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胜坨油田坨28断块沙二段4-6砂层组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6h】

胜坨油田坨28断块沙二段4-6砂层组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地层及构造特征

2.3 沉积及储层特征

2.4 流体特征

2.5 油层温度和压力

2.6 开发历程及存在问题

(1)开发 历程

(2)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小层划分与对比

3.1 储层多层次逐级细分与对比

3.1.1 细分对比典型模式

3.1.2 坨28块4-6沉积时间单元(小层)细分、对比结果

3.2储集砂体平面分布特征

3.2.1 Es24砂组砂体平面分布

3.2.2 Es25砂组砂体平面分布

3.2.3 Es26砂组砂体平面分布

第四章 构造特征

4.1 断裂特征研究

4.1.1 断层发育特征

4.1.2 断层断面研究

4.1.3 低序级断层研究

4.2 三维构造研究

4.2.1 利用钻井分层结合地震特征进行标定

4.2.2 三维构造解释

4.2.3 平面分布

4.2.4 构造与剩余油分布关系

第五章 沉积微相特征

5.1 Es24-6砂组沉积相标志

5.2 Es24-6砂组沉积相类型

5.3 Es24砂组沉积特征积特征

5.4 Es25砂组沉积特征积特征

5.5 Es26砂组沉积特征积特征

5.6 Es24-6砂组沉积微相模式及沉积环境演化特征

第六章 储层特征

6.1 岩性特征

6.2 储量及其分布

6.3 物性特征

6.3.1 砂层厚度

6.3.2 孔隙度

6.3.3 渗透率

6.4 储层非均质性

6.4.1 层内非均质性

6.4.2 层间非均质性

6.4.3 平面非均质性

6.4.4 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因素

6.5 储层分类评价

6.5.1 评价参数的优选

6.5.2 储层综合评价的方法

第七章 精细地质建模

7.1 地层格架模型

7.2 小层微构造模型

7.3 小层沉积相模型

7.4 相控储层属性建模

第八章 剩余油分布研究

8.1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

8.1.1沉积条件的控制作用

8.1.2储层非均质性的控制作用

8.1.3构造特征的控制作用

8.1.4注采开发动态因素

8.2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8.2.1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

8.2层间剩余油分布规律

8.3层内剩余油分布规律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坨28断块沙二段4-6砂层组1964年投入开发,先后经历了无水开发期、注水开发期、加密井网扩建、细分层系开发期以及特高含水开发期。面对目前该区采出程度高、单井控制地质储量小、挖潜难度大的现实局面,深化油藏地质和油水分布规律认识、加深储层单砂层几何形态、叠加方式、孔隙结构、精细沉积微相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精细描述储层的三维变化,建立了本区三维静态地质模型和油藏模型。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地质、测井和油藏动态资料,对坨28断块沙二段4-6砂层组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单砂层进行划分和对比研究,以标准层控制层位,配合标志层划分砂层组,通过“旋回对比、分级控制、动态验证、调整完善”进行了小层对比划分;其次落实区块不同含油砂体级别的微构造和区块内部低序级小断层的分布及封闭性,并进一步分析这些微构造和小断层对区块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对沉积微相研究是在全面收集最能反映沉积相特征的相标志的基础上,主要依靠测井曲线来进行;并对研究区的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了分析,最终建立了精细的三维地质模型。 研究表明,坨28断块沙二4-6砂层组共划分为13个小层;构造特征表现为东北高西南低,向西开口的簸箕型构造,主要的微型构造类型有小鼻状构造、小槽状和小背斜构造,微型构造对剩余油的分布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研究区三角洲泛滥平原河道沉积,可划分为主河道,心滩、河道边缘和道间等微相;研究区层间、层内非均质性较强,反映矛盾比较突出;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建立的三维地质模型,为最终剩余油的分布预测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